吃过陕西“biáng biáng面”的人,都知道面好吃字难认难写,也因为吃碗“biáng biáng面”,许多人还闹出了各种笑话……这不,咱老陕坐不住了,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通过走街串巷收集民间资料,拜访众多文字研究家,对“biáng”字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后,1月4日,正式对外发出将“biáng”字录入字典、词典、辞海等工具书中的倡议。
记者1月4日从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2019年年会暨“biáng”字入字典倡议活动现场了解到,“biáng biáng面”从产生至今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陕西关中地区一种特色传统风味面食。面条像裤带,口感爽滑柔韧,劲道十足。俗语有:“油泼辣子biáng biáng面”。专家认为“biáng”字由10个文化元素组成,是老百姓自己创造出来的。其构字部件中的“穴”“言”“月”“马”“戈”“心”“辶”等传递出秦人忠厚朴实、尚武尚勇的精神品质,秦地的地理环境、居住形式、饮食习惯、审美情趣等多方面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文学文化认识价值。可是,自古至今,字典上无“biáng”字,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一定的不方便。因此建议将“biáng”字音形义录入字典、词典。
在倡议书中,倡议者一致认为,之所以倡议将“biáng”字入字典,是因为“biáng”音,古已有之,应用十分广泛,比如在陕西关中,此音至少用在赶马车的鞭子声;放鞭炮的声音,打人巴掌的声音,面积较大的东西摔在地上的声音;尤其是“biáng biáng面”在陕西几乎人人都吃过。无字很不方便――作为一种名吃,需要记入史册;作为一种面食,需要写上菜单。
同时,“biáng”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也很高。在陕西,大街小巷的餐馆,几乎家家都有“biáng biáng面”。在全国各地的陕西餐馆特别是陕西面馆都有“biáng biáng面”。可以说天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说这个字。
另外,申请非遗需要“biáng”字。2011年,“biáng biáng面”已正式收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biáng biáng面”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切需要一个正式的文字。而且,“biáng”字还有很多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biáng”已有文字记载。(文/图记者 李海涛 )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