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田头传来丰收的喜讯
来源: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时间:2024-12-02    作者:佚名

  

  

    稻菽千重浪,又到丰收时。正是“三秋”农忙时节,当前,沪郊中晚稻收割接近尾声。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不难发现,沪郊也有大米“新成员”的加入,各区在健全稻米产业体系,完善水稻种植茬口方面,不断努力。

    金山:“枫泾大米”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稻黄鱼肥,粮熟果硕……金秋时节,处处充满了丰收的味道。11月10日下午,沪派江南—千年圩田·画境水乡枫泾大米开市暨“上海农商银行杯”粽王争霸赛活动在枫泾镇新元村举行。

    作为金山区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镇,今年,枫泾镇共播种秋粮3.6万亩左右。眼下又迎来收获季,金黄遍野、稻浪滚滚。在一垄垄金黄的稻田中,香甜的米香和浓郁的咖啡香扑面而来,不少游客聚集在摊位前,体验这一缕醇厚的米香,“与平时喝的咖啡不一样,口感很绵密,满满的都是丰收的味道。”游客王女士饶有兴致地在现场探索“枫泾大米”带来的新奇体验。收割、打谷、脱壳、筛选、碾米……现场,收割机、轧米机、爆米花机隆隆作响,让市民游客在自然风光中体验稻谷到米粒的神奇转变,感触一场粮食的溯源之旅。

    近年来,枫泾镇不断拓展大米产业加工规模和深度,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以稻米加工销售为支撑、以米制品产业为拓展的,三产融合发展的稻米种植加工产业集群。为让好稻米的优势更为放大,该镇正在打造“枫泾大米”,以绿色化为导向、以优质化为标准、以品牌化为目标,全面提升枫泾稻米产业知名度和竞争力。

    新的消费趋势正不断催生新机遇。当下,从一粒米出发,枫泾镇正从全链布局、创新驱动、优化升级等方面入手,全力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转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奉贤:构建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10月开始,在位于奉贤区奉城镇的上海花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水稻生产基地,收割机在稻田间穿梭,引擎声轰隆隆作响,一排排金黄色的稻穗被迅速卷入机器,脱粒、装车……一派忙碌的景象。

    花野合作社负责人姚楚豪介绍,作为奉贤区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的成员单位之一,目前合作社共有水稻种植面积1000多亩,其中150亩种植的是奉贤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晚熟优质稻米品种“美谷2号”。尽管是第一年种植“美谷2号”,但在区、镇农业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和自身的精心种植、管理下,合作社的稻米依旧凭借优异的品质在日前举行的2024第一届“贤城美谷”稻米品鉴会上获得金奖。

    收割之后,为确保稻谷颗粒归仓,烘干也同样是关键的步骤。位于金汇镇的上海贤佑农业专业合作社拥有奉贤区规模最大的烘干设施,每天能够烘干近240吨稻谷。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稻谷依据含水量的不同,烘干时间也不同,少则八个小时,多则十几个小时。去年,这里共烘干稻谷约8000吨,要从11月初开始一直工作到12月末,除了加工合作社生产的稻谷,更有效解决了周边金汇、青村、头桥等街镇水稻种植户们的粮食加工难题。

    与往年各家经营主体单打独斗不同,今年,奉贤区成立了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并正式发布了“贤城美谷”优质大米品牌。联合体在全区遴选了5000亩品质较好的稻田作为试点,种植“美谷2号”,生产全程机械化,施以优良的肥料和农药,并对稻田进行精细管理,保证生产出的大米不仅品质出色,而且绿色安全。近两年,“美谷2号”屡获殊荣,名气逐渐提升。据悉,今年奉贤区“美谷2号”种植面积共4.7万亩,较去年增加1.7万亩,随着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认可和消费者的喜爱,这一品种的种植面积也将逐年增加。

    当下,奉贤区稻米产业正走上品牌化销售、抱团式发展之路,努力构建集种子培育、绿色种植、农机服务、稻米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着力提升稻米的品质和安全性,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与物流企业、餐饮企业等进行合作,共同提升优质稻米物流水平,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松江:大米新成员“松香粳1855”上市

    风吹稻田千重浪,稻穗飘香丰收旺。眼下,松江的“松香粳1855”“松香粳1018”等中晚熟稻收割工作已近尾声。

    前几日,在位于石湖荡镇的沈万英家庭农场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满目金黄,伴随着阵阵轰鸣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农户们趁着天气晴好,抢收秋粮,确保颗粒归仓。“高峰时,我们每天可以收割八九十亩。”沈万英说,今年持续高温天气对大米产量产生影响,但是稻米品质依旧维持在往年水平。

    “基地今年一共种植了180亩水稻,其中‘松香粳1855’已在近日收割完成,亩产约在1030斤,现在已经上市了。”沈万英说,“松香粳1855”是松江区自主选育的新品种,作为“松香粳1855”的试种点之一,基地已经积累了七年种植该品种的经验。区农技中心的专家每年到访,了解施肥、灌溉等种植细节,通过反复实践与总结,不断优化技术。经过松江多年的精心选育,“松香粳1855”的主要性状趋于稳定,今年首次实现全区推广种植。

    “我们从刚开始尝试种植该品种,到如今对其生长习性算是了如指掌,所以对它也很有信心。”沈万英说,该品种出米率高,可达70%,外观漂亮,米粒细长圆润,口感同样出色,因而市场反响也不错,“一位客户前天试买了20斤,今天一下子购买了1000斤。”

    据悉,松江通过选育优质新品种,优化松江大米品种布局,丰富市民的“米袋子”。2024年,松江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0万亩,“松香粳1855”0.5万亩、“松香粳1018”8.68万亩。

    闵行:优化水稻种植结构

    形成早中晚茬口搭配模式

    瓜果飘香的秋收时节,闵行的田野里呈现出一片欢乐繁忙的丰收景象。

    这几日,几个粮食合作社今年的水稻收割工作接近尾声。记者在丰收时节看到,上海谷杰粮食专业合作社里,伴着机器的轰鸣声,一片片水稻被迅速收割,脱粒后的稻谷如金色的瀑布倾泻而下,随后运往仓库进行烘干和储存。整个收割过程高效而有序,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收割效率。

    近年来,闵行区水稻生产以高产增效和提质增效双轮驱动为动力,以稳定面积和提升产能为重点,推行“优质高产品种”“测深施肥”“机插秧、机直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和“秸秆全量还田”等技术路线,以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和单产提升为抓手,注重良种良法匹配,强化典型示范,绿色高产兼顾。

    今年,闵行区持续围绕优质稻米品牌建设,进一步扩大稻米产业联盟规模,2024年,成员单位已发展至18家,核心生产基地扩大至约1.18万亩,占全区生产面积的73.1%,市场最高售价可达15元/斤以上,实现亩均增收约600元。

    近年来,闵行区不断优化水稻种植结构,形成了适合闵行的早中晚优质品种茬口搭配模式。今年,闵行区水稻种植总面积达1.6万余亩。国庆稻(松早香1号)已于9月下旬全部收割、上市售罄;常规稻杂交稻以中晚熟品种“南粳46”“闵粳366”“秋优金丰”等为主,目前收割工作进入尾声。

    记者了解到,为了给“三秋”工作做好服务保障,闵行区在收割前制定收割计划,合理统筹调配农机力量,紧抓晴好天气提前检修保养,备足马力,充分发挥好农机在秋收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虽然前期受台风影响,部分地块水稻出现倒伏现象,但台风过后,闵行区迅速排涝减轻水稻损害,并扶正轻微倒伏的稻株以促进恢复;同时,闵行加强田间管理,收割时根据受损程度合理安排适宜机械,减少损失,并在烘干过程中,确保倒伏的稻谷烘干均匀,防止品质下降,尽力降低台风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后续,闵行区还将举办优质品牌大米评比品鉴活动,通过评选优秀产品来激励竞争,凭借卓越品质开拓市场,让广大市民和业内专家亲身体验闵行地产大米的独特风味与品质。

    本版文字:朱丽燕 记者 曹佳慧 陈祈 杜洋域 贺梦娇 张孜怡


原文链接:https://nyncw.sh.gov.cn/mtbd/20241112/ed350dd8554e4555b08e49302711ca7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