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三农” 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全面进步 农民全面富裕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时间:2024-12-02    作者:佚名

  

  

  1984年5月,广西北海被列为全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40年来,改革开放持续向纵深推进,北海市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创新,勇于实践,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统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开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40年来,北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产品供求实现丰年有余,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持续繁荣,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90年的12.04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373.14亿元;199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38元,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万元。2020年底,全市13095户55272人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8656.7元,同比增长12.23%。

  40年来,精彩的“三农”故事跳跃在北海这片热土上,一幅向海图强的高质量发展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产业结构逐步调优

  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单打独斗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从单一农业结构到特色产业群……40年来,北海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不断探寻发展新动能,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农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经济全面繁荣。

  “再过半个月,我们的甜瓜就上市了。”看着大棚里金灿灿的甜瓜,宁海村的村民李长敬喜上眉梢。9月29日,记者在位于银海区福成镇宁海村的北海市银海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看到,黄金甜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阳光透过连片的大棚薄膜,照亮了藤蔓上一个个金黄色甜瓜,格外诱人。近年来,宁海村凭借对大棚果蔬产业的精心培育,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致富之路。

  “40年前的宁海村,村民们以种植甘蔗、木薯、花生等传统作物为生,收入微薄,居住环境简陋,道路泥泞不堪。如今的宁海村,平坦的道路从田间地头修到了家门口,村民们纷纷购置了‘大棚车’,建起了‘大棚楼’,生态环境优美,生活品质显著提升。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带动,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回想起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看天气望收成的艰苦日子,李长敬不禁感慨地说。2005年初,他在村里率先尝试种了3亩大棚甜瓜,尝到了丰收的甜头,于是打水井,拉电种植大棚,带领村民们开展大棚果蔬种植。如今,李长敬的大棚种植面积已扩大到30亩。宁海村村民们从年人均收入不超过5000元,到现在年人均收入达到30000元,大棚种植的丝瓜、黄瓜、辣椒、西红柿等成为村里的主打农产品,远销广州、郑州、北京等全国各地。

  “2002年,宁海村搭建了北海首个温室大棚。自那时起,银海区推出大棚种植补贴、土地流转补贴等一系列激励措施,这些政策迅速激发了村民开展大棚种植的热情,从而推动了银海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的形成。”银海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有关负责人傅文东介绍。近年来,宁海村积极融入银海区向海大道“一轴两翼”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和“五区、两带、六大重点产业”布局,紧紧围绕“强基地、增效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村”的活动主题和产业兴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大棚瓜菜种植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支部引、基地带、产业联”的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宁海村的发展变化,折射出北海进一步对外开放40年来,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来,北海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特色为依托,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产品从短缺不足到极大丰富,特色产业持续壮大,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农业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2022年至2023年,北海粮食面积及产量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区第一。与此同时,北海乘势发展壮大大棚果蔬产业,重点推广种植辣椒、仔姜、彩椒等高附加值大棚果蔬,扩大荔枝、柑橘、百香果、凤梨等优质水果种植面积。截至目前,全市设施大棚面积超4.5万亩,规模居全区首位。

  2023年,北海植树造林12.48万亩,植树364多万株,同比增速53.68%。罗汉松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种植总面积超3.9万亩,拥有农业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3个,北海成为国内罗汉松种植面积最大、罗汉松工程绿化树保有量最大的城市。

  农业农村改革成效显著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的条件很艰苦啊,我们生活就靠种植稻谷、花生和番薯等传统农作物,住的是泥砖屋,夏天热冬天冷。如今我们住上了带院子的三层小洋楼,空调、洗衣机等家电齐全,冬暖夏凉。现在我们收割水稻,都是实施机械化操作,速度快、效率高。”82岁的海城区高德街道赤西村村民陈能建见证了赤西村从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蝶变。

  产业兴则乡村兴。以前的赤西村基础设施落后,村容村貌脏乱,人居环境差。现在,该村以“旅游+产业+扶贫”的发展模式,盘活了本地资源,发展了特色产业,春季游油菜花田,夏季池边赏荷,秋季体验农耕,冬季炉边烧烤,一年四季皆可研学游玩。昔日的贫困村已成为产业兴、村民富、环境好的北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西生态旅游特色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赤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智东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农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赤西村的道路硬化了、路灯架起来了。现在仅研学基地项目每年给我们村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以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15年实施脱贫攻坚战以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脱贫人口收入水平大幅提升,脱贫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两不愁三保障”等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底,全市13095户55272人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023年底,全市识别防贫监测对象1354户5362人,北海市实施“线上线下”动态追踪,且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在自治区7期防贫监测数据质量通报中,北海市5期排名全区第一。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8656.7元,同比增长12.23%。

  经过40年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北海,乡村面貌和环境焕然一新,居住环境干净整洁,乡村综合治理有序,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23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39%,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建成率100%,网格化服务管理村(社区)普及率100%,2023年度北海市群众安全感排名自治区第一。

  渔业转型让渔民鼓起“钱袋子”

  侨港镇的电建渔港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渔港,已发展成为全国渔业重镇。40年前,全镇只有600多艘风帆小渔船。如今,则拥有2000多艘大功率渔船,从传统近海捕捞向远洋迈进,年捕捞和交易量达40多万吨,产值50亿元。

  清晨的侨港码头,人声鼎沸,十分热闹,一艘艘接渔获的小船在海上大船和码头间往返,岸边围满了等着买渔获的人。开在码头附近的环岛路上的“和哥和嫂精选海鲜”店铺里,渔获新鲜,种类繁多,主播忙着在线上介绍产品,工作人员忙着打包发货。

  “我是家里第5代渔民了,1979年我们一家6口从越南划着一艘小艇回到祖国,受国家安置住到侨港。从最初的出海捕鱼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到如今,家里一共有6艘大渔船,有自己的加工厂和实体店,近几年还做起了电商,年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我们不仅要把海产品卖出去,还要把游客引进来。”黄家和是一名越南归侨,祖祖辈辈都是渔民,说起如今的美好生活,他十分感慨。40年来,渔船从小船换大船,木船换钢船,渔船不断更新改造,从海边拉网捕鱼发展到远洋捕捞。如今,黄家和的团队有20多人,其中有一半是主播,经营模式也从原先单一的本地销售,拓展为集货源组织、线上线下销售、打包、冷冻于一体的全流程服务电商。

  如今,主播在码头现场直播带货,为渔民卖海鲜,渔民在后方提供全流程服务,已经成为侨港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网络市场拓宽了海鲜销售渠道,把北海海鲜卖向全国,帮助渔民增收。2023年该镇海产品网络销售额超8亿元,侨港直播电商入选全国农村电商典型案例。

  海洋渔业是北海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北海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深水抗风浪养殖、棚式养殖、陆基圆池养殖等设施渔业建设,保障海鲜稳定供给,联农带农富农成效显著。渔业产能不断提升,产业融合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助推北海市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北海市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7%。2023年,北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3.14亿元,其中渔业产值212.43亿元,占比达56.93%。2023年,北海肉类总产量13.43万吨,比1990年的3.35万吨增长3倍;水产品总产量125.65万吨,占广西水产品总量的33.33%,居全区第一;水产养殖面积达58.05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达53.4万亩,占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的91.99%,海水养殖面积、产量连续多年均保持全区第一。

  开放激活发展潜力

  海洋经济向海图强

  40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北海围绕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北海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销售一体化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和全产业价值链条得到有效延伸,一批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北海这片土地上不断成长、发展壮大。

  位于合浦县的广西合天宝龙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海鸭蛋生产加工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标准化海鸭蛋养殖示范基地,有近20000平方米的自动化加工厂房,8条生产线,日产能100万枚海鸭蛋。9月29日,记者在该厂生产车间看到,一枚枚圆滚滚的海鸭蛋经过生产传输带进入质检环节,工人们在流水线上进行光检、腌制、装袋后,将其送入高温蒸煮灭菌工序。之后再进行一轮质检、装箱,随即装车运往全国各地。

  今年端午节前夕,广西合天宝龙食品有限公司首批申报出口的海鸭咸蛋通过了北海海关查验,运往香港,在香港1000余家超市上架销售。目前,该公司已取得中国首个经过澳大利亚农林渔业部审批的海鸭蛋类进口许可证,合天宝龙海鸭蛋成功出口悉尼、墨尔本等地。随着市场不断扩大,该公司的订单也接踵而至,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产值已达1.3亿元。

  广西合天宝龙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黄海瑛告诉记者:“我们企业成立于2016年,当时只有12名工人,现在员工达到了100人左右,我们的海鸭蛋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都可以出口到澳大利亚。”

  40年来,北海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北海水产业的兴旺。

  北海玖嘉久食品有限公司于2006年12月成立,一开始只有12名员工,产值1600多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2023年产值达到4.7亿元,直接带动就业达到500多人,间接带动2000多户农户就业。该公司的生产设备从纯手工发展到半自动传送带输送,智能冷库已经实现无人仓库配送操作,产品已出口到欧美及东南亚20多个国家及地区。

  北海玖嘉久食品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杨乃斌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的产品出口得到很大的发展。2023年出口额达到3000多万元。今年以来,截至目前已达到2600多万元的出口额,预计到年底能达到5000多万元的出口额,增长50%左右。”

  据统计,目前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0家、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431个和在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登记的家庭农场3069家;2023年全市农业产业项目签约126个,计划投资49.18亿元,落地项目91个,计划总投资37.05亿元,引进强优企业3家,其中引进民营企业500强1家,区外重点龙头企业2家。

  “40年来,北海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乡村面貌和环境焕然一新,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海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有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40年来,北海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工程,让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如今的北海,海洋与城市共生,产业与生态共荣,一个个宜居宜业、幸福和美的现代村庄跃然眼前,北海正乘势而上,续写新时代向海图强的开放篇章。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xw/qg/202410/t20241010_6464088.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