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的“舒适区”,真的那么坏吗
来源:    时间:2019-12-31    作者:

  最近,有媒体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7名18-35周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5.2%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爱拖延,总想着明天再行动。57.0%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容易待在舒适区,不想跳出来。

  临近年底,每个人照例总是要检讨、总结一下一年的得与失、成与败。从中生发出一点悔恨,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毕竟,人非圣贤,离自己当初树立的目标还差那么一点点,甚至于还差不少,也并不奇怪。

  以此次调查问卷情况看,当代青年躲在舒适区不想跳出来,且缺乏行动力,更爱拖延,似乎成为了一种负面的情绪。这个问题如何看待值得细细品味。更关键的是,我们到底该怎么理解舒适区?

  在相关新闻下面,就有网友就此吵开了锅:干嘛不让自己舒适?是啊,为什么不让自己舒适一点呢?说到底,青年一代努力工作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么?

  可见,舒适区这个本不带有感***彩的概念,在两套价值观体系中被无情地撕裂了。

  不久前的一条新闻报道,把2019年称作中国的付费自习室元年。报道称,短短一年里,上海、北京已经开业超过80家付费自习室,沈阳、西安、成都也有约60家。而且,九成消费者是已经工作的白领。该报道从整体上肯定了这些积极学习的白领,并且认为这可能是学习型社会来临的标志。显然,他们都没有留在舒适区里。

  但同时,看到那些以贩卖焦虑为目标的文章,那些企业鼓吹的狼性文化,那些把被同龄人抛弃之类挂在嘴边的论调,离开舒适区似乎又有了另一种声音。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该不该待在舒适区事实上可以得到两种解释或是不思进取、懒惰倦怠,或是适者生存、物竞天择。但是,生活的真相,不该是这样。对大多数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漂泊在异乡寻求梦想的年轻人来说,不该只有这两种选择。

  我太南了,已经成为2019年的关键词之一,这是一种调侃,但也是一种真实生活状态的反映。一句大白话说得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贴一个标签是容易的,但只有回到就事论事的轨道上,我们才能平心静气地看待很多问题。舒适区对每一个个体的意味,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妨给年轻人们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宽容。

  现在就是行动起来的最好时机、把拖延症扔到生活的垃圾桶里,都是值得肯定、值得追求的目标。不过,既然有芸芸众生,也就会有不一样的生命轨迹。有的人一生上进,也有人一辈子不过平平淡淡,但是,只要没有自暴自弃,能够自食其力,所有人都有资格得到充分的尊重。哪怕,Ta一直待在自己的人生舒适区里。

  而我们能够做的,应该是打造更美好的社会和更光明的未来,让今天和以后的年轻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