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发展特色产业促乡村振兴
来源:农业农村部    时间:2024-03-19    作者:佚名

  近日,走进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青海化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化青”)二期食品厂房,一块块素食豆干从流水线上包装完毕,准备装车运往上海、广州等地。

  “以前场地只有1000多平方米。2023年在乡村振兴融合产业资金的支持下,我们新建了1万平方米的新厂房,销售额也大幅增长。”青海化青副总经理韩少云介绍,企业还将上线素牛肉、鸡蛋等多条食品加工生产线,增加就业300多人。

  过去一年,青海瞄准短板弱项,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从全面加强动态监测帮扶、多措并举促进群众增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拓展群众务工渠道、不断扩大协作帮扶成效、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六个方面入手,推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3年,青海农牧业量质齐升、再获丰收,一产增加值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14元,增长8%。

  东西协作互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牛鼻子”。近年来,青海多地充分发挥“江苏所能、青海所需”的协作优势,引进18家江苏企业促进产业合作,以夯实传统优势产业强链补链为基础,努力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新年伊始,湟源县就签下了今年开局的“第一单”——总投资4.8亿元的青海省首个独立储能项目落地日月山下。同时,年产值8000万元的医用牛心包膜加工项目和供珠港澳销售蔬菜加工基地项目的合作单位也于春节前完成营业执照注册,顺利签约。三大新项目助力湟源产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的新天地。

  “今年,我们将在东西部协作支持下做好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保持发展的定性和统筹的韧性,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培育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努力让乡村振兴工作迈上新台阶。”湟源县委副书记、副县长翟龙说。

  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青海始终把“助产业做大做强,惠百姓幸福生活”作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聚焦“四地”(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将中央衔接资金的66.7%和东西部协作资金的60%用于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力度深度,大力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特色产业增收

  2023年,青海把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作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重要抓手,以政策培育和项目扶持为依托,强化标准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西宁市汇丰农业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在大通景阳基地的温室大棚里,红彤彤的圣女果正值采摘期。该公司负责人董海清说:“青海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这方纯净的水土,是我们的优势资源。种出来的蔬菜瓜果品质高。”占地1600亩的种植基地,日光温室有100栋,生产的蔬菜果品有丝瓜、黄瓜、彩椒、番茄、樱桃等。基地季节性聘用周边农户务工500余人,年增加农民工收入1000余万元,培育培养蔬菜种植经营职业农民200名以上,对带动周边村庄农民就业和西宁市农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设施农业产量有限,集中成片的露地蔬菜与大棚蔬菜互为补充。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依祁连山支脉达阪山,因气候冷凉、生态环境好,露地蔬菜产量很大。互助县年产各类蔬菜17万吨,其中9万吨供应到全国各大城市,年产值达6.2亿元。

  互助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朱安香告诉记者,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很多蔬菜品种已经在互助试种成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然条件限制。

  如今的互助县,凭借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等各种优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0%、主推技术覆盖率达95%,成功引进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470个、新技术35项,种植效益和产业市场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同时,互助县委、县政府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初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农户进行季节性务工,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县从事蔬菜生产加工的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达400余家,全县从事蔬菜产销的龙头企业2家,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蔬菜合作社达75家,建成高原露地蔬菜生产基地48个以上。

  2023年,青海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全省建成露地蔬菜生产等基地312个,建成“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1266.7公顷,蔬菜基地总面积达到2.67万公顷以上。青海还建成“青海馆”“茶马互市”产业链数字化等线上交易平台,全年输出大宗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价值168.2亿元。

  生态旅游红火

  冬日的夜晚,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花海景区,色彩绚丽的灯光铺满山谷。

  在2016年以前,边麻沟村还是一个贫困村,村民除了种田只能外出务工。脱贫攻坚工作中,该村发展乡村旅游,在山洼里种植了大片花海,成片的松树林和滩涂绿地也让这个自然生态优美的村庄吸引了大量游客。

  “一座松柏挺立的山梁,山两边是东至沟村和边麻沟村,建设基础设施时一条2.2公里木栈道连接两村,铺通了生态旅游富民的道路,拉动了公路沿线窎沟十个村庄的发展。”朔北乡乡长邓珺说。

  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坦言,“老一辈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片青山绿水,使我们有了发展旅游的基础”。

  从一个村集体零收入,到如今年收入90多万元,边麻沟村从贫困村变富裕村用了五六年时间,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站在景区面向南山,山坡上新建成的欢乐谷五颜六色,青瓦白墙风格的民宿已经在2023年夏季火了一把。“要想入住独栋民宿得提前十天预定才能有房间”。大通县乡村振兴局扶贫开发中心主任白有元介绍,2023年他们在边麻沟村投资420万元建了两栋民宿。

  2023年,青海统筹整合高原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项目资金,在200个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截至目前,累计实施的625个试点村中,通村道路畅通率达98.8%,安全饮水覆盖率达100%,生活用电保障率达97%,村级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89%,567个村实现垃圾“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县处理”,224个村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青海一边保护生态环境,一边开辟绿色发展通道,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生态保护前提下,高山牧场景致、最美花海成为热门打卡地,在强农富民过程中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下一步,青海省将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