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创建“农贷通”平台 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来源:    时间:2021-12-01    作者:

  近年来,成都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全面完成农村产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首创“农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健全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探索构建农村金融生态圈,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一、搭建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用科技金融手段破解资源错配难题

  为破解农村地区“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成都市主动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整合农村产权、农业政策、农村金融等各类资源,按照“一个平台、三级管理、市县互动”的思路搭建了“农贷通”金融服务平台,构建起集信用信息共享、融资供需对接、产权流转服务、农业政策咨询、金融风险分担等多功能于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一是依托信息技术有效链接需求。“农贷通”线上系统以大数据为基础建模把控小额分散贷款,具备涉农政策发布、数据汇集、报表统计展示、融资对接入口、贷款在线审批等核心功能。资金提供方可自主在该平台上发布推广涉农金融产品,或根据在平台上发布的项目资金需求信息主动联系资金需求方;资金需求方注册后,可通过平台网站或手机移动端填报农业项目情况和资金需求信息,并根据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自由选择资金提供方。

  二是依托机构入驻实现融资对接。在“农贷通”平台上,基础信息和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只需鼠标一点,金融机构与经营主体就能实现精准对接,极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依托平台,信用贷款办理由原来的平均6天缩短为3天,其它抵质押贷款办理时间节约了1/3。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75家金融机构入驻平台。累计办理贷款申请29004笔,金额444.87亿元;放款20559笔,金额321.58亿元,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农民少跑路”。

  三是依托项目入库拓宽融资渠道。依托“农贷通”平台,探索建立了涉农融资项目库、涉农企业直接债务融资项目库、金融服务和产品数据库,并以不断完善的信息资源库为基础,通过加大对项目库内重点农业项目和涉农企业融资需求信息的推送,促进了“政银保企”的充分对接,畅通了农户和农企的融资渠道。

  二、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用立体服务网络推动普惠金融落地生根

  为解决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数量不足、金融服务形式单一和用户金融服务获得感不强等问题,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打造以融资促发展、以发展保融资的农村金融生态圈。

  一是拓展线上服务功能。“农贷通”作为一个普惠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整合银行、保险、担保、政府等主体资源,力促各方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平台实现快速有效对接。自创立以来,其线上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已创新推出“天府随心贷”“惠农贷”“流动资金贷”等金融产品719个,有效满足了农业全产业链的资金需求。其中创新打造的平台专属金融产品“抗疫惠农贷”,已成功放款582笔、金额2.22亿元。

  二是延伸线下服务网络。“农贷通”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下沉,并依托村站建设和完善其线下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按照农村金融、农村产权交易、农村电商“三站合一”模式,建成了“农贷通”乡镇服务中心282个、村级服务站2679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设有金融便民服务设备,并聘有村级金融服务联络员,负责产权交易登记、贷款信息和资料的收集等工作,既为平台线上系统完善征信信息服务,也让农户足不出村即可办理信息采集、融资对接、便民缴费等多项业务,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及性。截至2021年6月底,线下试点村级服务站累计发展注册用户11643户,采集新型经营主体信息11613户,成功对接放款1533笔,金额3.39亿元。

  三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农贷通”平台积极与农业核心企业开展合作,围绕核心企业有效整合业务流、资金流、商流和物流信息,形成链接上下游的产业闭环,并通过农贷通平台有效连接银行、担保、财税等,构建互联网授信与风控模式,降低融资成本,提升放贷效率,进而吸引、带动更多上下游企业和经营主体加入到供应链金融平台,进一步拓展产品类别与服务范围,推动农村金融从单一链条向生态圈发展。

  三、完善金融服务机制,用多方资源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为解决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强化服务和产品创新,完善农村金融资源回流机制,打造“三农”特色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产权融资对接机制。通过“农贷通”平台创新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产品,探索了包括经济林木、农业生产设施、养殖水面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以及花木、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集体资产股权抵(质)押担保贷款等多种农村金融创新产品的规范实施路径。目前已确权颁证的“老六权”“新五权”全部实现了抵押贷款业务的突破,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累计为44笔,金额达1.66亿元。

  二是构建政策保险拓展机制。通过“农贷通”线上平台+线下村站双线推动政策性农险承保试点工作。彭州市开展以中药材保险险种为基础的试点工作,累计已有1036户农民通过试点村站承保中药材保险,承保面积为3.3万亩,保障金额达2.35亿元。

  三是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农贷通”平台建立了农村信用信息归集技术指标体系,制定了数据格式与入库信息技术规范等标准,通过实时接口调用和批量获取两种方式对接市级相关部门涉农数据,实现了平台贷款、农业保险及财政贴息等业务产生数据沉淀,并以此为基础为金融机构提供征信产品及公共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目前平台已归集涉农主体信用信息近42万户,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5801户。

  四、构建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用多维政策支持确保风险闭环管控

  为解决农村产权抵押物流动性相对较差、处置不易等问题,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农村产权融资风险,探索建立了政府性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以弥补农业收益低、风险高、信息不对称的短板,增强涉农业务风险防控能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一是设立风险补偿金。以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及风险补偿为核心,设立了首期规模为1.45亿元的“农贷通”风险补偿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产权直接抵(质)押贷款、惠农担保贷款、信用保证保险贷款、农业供应链贷款的风险分担。同时,配套制定了《“农贷通”平台融资贷款项目支持目录清单》,对八大类项目贷款给予贴息,并对利用专项资金在农村地区扩展涉农网点或在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设置自助机具的金融机构进行补贴,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累计贴息3329.26万元。

  二是完善市场化风险处置机制。为优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率先探索通过组建农村产权收储公司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新模式。即由多家市级国有平台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成都市农村产权收储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国有平台公司的资源,为农村产权提供专业的流转服务,从而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与资金退出机制。

  三是设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担机制。一方面,以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为支点,通过聘请的村级金融服务联络员,引导符合条件的资金需求者通过平台融资,并利用熟人社会对贷款户形成“软约束”,促进贷款户自觉守信、合理用信、及时还贷,从源头上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另一方面,依托“农贷通”平台,大力推广信用保证保险,通过“保险+银行”的市场化方式,进行不同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担,减轻资金提供方的风险压力。而由市县两级政府牵头设立的“农贷通”风险补偿资金,则作为涉农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最后的一道屏障。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1/12/1/10da9b80076043d0a1b2d25f0dbb0a5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