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少不了组织带动。为此,在2015年,作为国家队的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饲料经济专业委员会及全国30余家大型企业集团、科研院校和金融投资机构发起成立了“中国生物饲料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希望借此搭建开放的最前沿的技术转化渠道,为生物饲料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化示范。
刘世杰
该联盟成立至今,在生物饲料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是否摸索出了一套共赢共享的发展模式?负责该联盟具体运营的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首席运营官刘世杰给出了如下回答。
生物饲料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生物饲料企业缺乏龙头带动,技术参差不齐,产品鱼目混珠,研发与应用脱节等。“联盟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来引领行业发展。”刘世杰口中的创新合作模式,就是去年年初联盟发起的“生物饲料产业链事业共同体。”
“我们选择年产1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和规模化养殖企业,将科技成果打包,以股份化合作的方式,全程技术托管,降低企业进入门槛,激活企业内生动力。”从去年起,联盟致力于构建“平台+公司”的产业生态圈,以股权众筹和加盟的方式,通过3年时间联合50家战略合作单位,实现年产销50万吨生物发酵饲料的生物饲料高科技产业联合体。
门槛低指的是,过去一个企业想要拿到一项新技术,必须要先拿钱,一大笔资金投进去才能生产。现在以技术持股的方式为企业赋能,企业赚了钱,再反馈给技术股,这样大大减轻了企业在技术方面投入的压力,可以将资金更好地运用在生产环节上。
“我们将饲料的生产、应用、推广等环节划分为七个工段。上游环节,包括菌、酶等技术的研发;中间环节,包括生物饲料的发酵生产;下游环节,包括生物饲料和传统饲料在养殖终端的使用等。”刘世杰告诉记者,合作模式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过去搞技术的只卖了第一段,而现在是全部包括。也就是说,所有与技术相关的事项全部纳入其职责范围之内。
事业共同体模式的优势是实现全程技术指导,能够保证技术成果在饲料企业量产、应用等环节的转化效果,产品标准统一、质量得到保障。这也是一个可以实现产业互相渗透、延伸和重组的价值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团体标准执行更规范,技术迭代更新速度更快。
“我们是平台的组织者,我们连接的是企业和技术服务团队,我们这个联盟不止是一个50多人的技术和管理团队,还会整合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学术资源,鼓励饲博会成员,采取技术分包的形式,组织第三方来完成项目。这样一来,不仅打造自己的技术服务体系,还能调动行业资源,将其整合起来,进行有效利用。”刘世杰说,“目前,已经整合50家战略合作单位,当签约完150家合作伙伴时,找伙伴的阶段就结束了。毕竟服务能力有限,要保证所服务的企业都能更好的释放能量。”
目前,联盟的合作伙伴覆盖25个省份,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均占行业中上层,其中不乏有年产100万吨饲料的大型企业。预计到明年,技术输出的窗口基本固定。
“我希望更多的企业进入到规范的体系当中来,不管是否是联盟内的企业,只要按照标准化的体系生产生物饲料,抱团发展,能够缓解禁抗对产业造成的冲击。”刘世杰认为,生物饲料是解决优质安全畜产品的重要途径。同时他也提出建议:“一个完善的畜产品评价体系是优质肉蛋奶供应的保障,优质不优价难以激发企业的驱动力。”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