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来源:    时间:2021-11-15    作者:

索引号:011158671/2021-32055分类: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布机构: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公开日期:2021-06-18
标题: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文号:襄办发〔2021〕12号主题词:
生效时间:终止时间:来源:乡村产业发展科

  

  

  

  ?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军分区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

  《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襄阳市委办公室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6月16日

  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的通知》(鄂办发〔2021〕10号)精神,进一步培育壮大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推动全市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快由农业产量大市向农业产业强市转变,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围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聚焦10个重点农业产业链,着力培育10家细分行业领军企业、100家成长型龙头企业,带动近70万农户增收。到2025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的农业产业链达到1个,100亿元一500亿元的农业产业链达到7个;规模以上农业企业总数达到65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1家,50亿元一100亿元3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8: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筑牢坚实基础。

  二、 主要任务

  (一)实施重点产业链建设工程。以补链、延链、强链为重点,培大培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集群,助推农业增效,实现农民增收。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立足产业发展现状,重点打造十大重点产业链。打造粮食(优质稻米、优质小麦)产业链,延伸拓展稻麦专用食品、功能食品、休闲食品及酒水饮料的精深加工链条,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到2025年,综合产值超过800亿元,其中加工产值超670亿元。打造生猪产业链,扩能大场、提升中场、转型小场,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支持大型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加快推进种源、饲料、屠宰、熟食深加工、粪污循环利用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到2025年,综合产值超过400亿元,其中加工产值超190亿元。打造特色淡水产品(小龙虾)产业链,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推广稻虾(稻渔)综合种养绿色高效模式,重点提升小龙虾育种和深加工能力,到202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25万吨,渔业综合产值超过80亿元,其中加工产值超1.7亿元。打造蔬菜(食用菌、莲、山药)产业链,在保鲜、烘干基础上,补齐冷链、仓储、物流设施短板,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开发休闲食品和功能性产品,到2025年,综合产值超过250亿元,其中加工产值超65亿元。打造家禽及蛋制品产业链,推进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提升冷鲜禽肉和传统蛋品加工水平,发展禽肉休闲食品、预制调理食品和禽蛋精深加工产品,到2025年,综合产值超过120亿元,其中加工产值超24亿元。打造茶叶产业链,推进茶园标准化、绿色化建设,提升茶加工品质,开展茶饮料、食品、保健品、生物制剂等精深加工,补齐茶产业链短板;建设襄阳国际旅游茶城,打造华中地区茶叶交易集散中心,到2025年,综合产值超过150亿元,其中加工产值超50亿元。打造现代种业产业链,重点加强粮食、油料、林果、畜禽、水产等产业品种选育和种子(苗)繁育,加快推进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到2025年,综合产值超过30亿元。打造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茶油)产业链,以油用为主开发利用油料多功能用途,主推高品质菜籽油、高油酸花生油和浓香石磨香油,开发脱水菜蔓、花生奶、芝麻酱、油料蛋白等系列延伸产品,到2025年,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其中加工产值超50亿元。打造林果(柑橘、桃、梨、核桃、苗木)产业链,提升鲜果分选保鲜水平,开发饮料、休闲、保健等深加工产品,到2025年,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其中加工产值超22亿元。打造道地药材产业链,支持道地特色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和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中药材炮制加工和精深加工,开发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药膳等,到2025年,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其中加工产值超57亿元。〔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卫健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以下各项均需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二)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工程。培育领军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做强做大做优,培育引进一批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科技型产业集群骨干企业。支持骨干龙头企业瞄准细分行业领域,建设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培育10家以上竞争力强和牵引作用大的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在现代种业、精深加工、智慧农业领域,引进一批头部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多元、个性和品质消费需求。引导龙头企业走出去发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进出口贸易,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贸易优势,畅通农产品出口渠道。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加强产业园区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企业集群发展。创建7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其中产值超百亿的2个;建设1个国家级、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1个国家级、5个省级农业科技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产业业态,发展乡村旅游,培育30个休闲农业重点园区、1个重点县。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围绕产业链提供社会化服务,增强带动能力;支持家庭农场提升经营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培育30个龙头企业牵头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订单带动、利益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联动发展。(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招商局、市文旅局、市供销社、襄阳海关、市自贸办)

  (三)实施“一村一品”推进工程。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以县为单位抓好“一村一品、一县(镇)一业”建设,将"一村一品”打造成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和原料基地。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市场导向”原则,按照“资源化明产业、市场化选产业、融合化育产业、品牌化强产业”思路,由乡镇包村干部组织村“两委”、能人、乡贤、村民代表进行协商,确定1-2个主导产业,经乡镇初审后报县级评审、认定。实行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支持、示范带动,打造200个主导产业突出的专业村、10个以上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强镇,培育一批“产品特而优、业态融而新、布局聚而合”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建设4个加工产值过3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强县。(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供销社)

  (四)实施科技支撑工程。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校合作,一条产业链一个专业团队指导。深入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院士专家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活动。探索科技创新模式,鼓励市农业科学院、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优良品种选育、标准制定、产品研发、加工工艺研究、产业链建设,强化科研攻关、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应用。实施优质种业提升工程,引进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一批“襄系”品种。把企业家、科技研发人才和返乡创业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培育扶持范围,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民工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运用,提升龙头企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无人车间、智能温室、智能圈舍,提高种养加等环节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教育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五)实施中国有机谷建设工程。打造“中国有机谷”品牌,唱响''生态襄阳、有机厨房”。线下建设“中国有机谷”交易中心,建成集展示展销、有机认证、检验检测、标准制定、信息发布、科技服务、物流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国有机谷”综合服务平台;线上建设“中国有机谷”电子商城,形成辐射“襄十随神”城市群、汉江流域乃至全省、全国的区域特色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实现“买全国、卖全国”。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电商平台+合作社+农户”等新型产销对接模式,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应用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网红带货等新型销售方式,促进农产品产销高效对接。(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汉江国投、市商务局、市供销社、市市场监管局)

  (六)实施品牌培育提升工程。按照“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协会运营”原则,聚焦基地建设、龙头培育、标准建设、协会建设、宣传推介,采取“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市级品牌+县级品牌”的“双品牌”模式,以地理标志商标和区域公用品牌为重点,打造“襄”字号农产品品牌。唱响擦亮中国有机谷、襄阳高香茶、襄阳牛肉面、襄阳大米、襄江清水虾五大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各县(市、区)主打1―2个主导品牌,储备培育2―3个重点品牌,努力构建“一业一品”发展格局。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鼓励龙头企业、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特色品牌,鼓励运用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壮大品牌,提升“襄”字号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鼓励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以品牌建设引领产业升级。创建1个全国知名区域公用品牌,1-2个品牌进入央视推广行列,5个品牌进入全省农业区域公共品牌20强。(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招商局、市发改委)

  三、政策扶持

  (一)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将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作为市县两级财政支持的重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龙头企业倾斜。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化。2021―202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的各重点产业链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保费补贴、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重点产业链基地建设、科技攻关、农产品加工、关键设备购置、技术改造、物流体系、人才培育、社会化服务、信息化建设等。各城区按照1:0.67的比例进行配套奖补,各县(市、襄州区)按照1:1的比例进行配套奖补;每年统筹5000万元,支持重点产业链发展,对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落实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有关要求,当年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占比逐步达到50%以上,计提数小于土地出让收入8%的,按不低于土地出让收入8%计提。市县财政每年计提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增量资金中,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50%o发挥汉江产业基金杠杆和放大作用,积极支持龙头企业成长壮大。县域产业发展基金要以“三农”为重点投资方向,对符合条件的品牌响、效益好、带动广、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项目给予优先支持。落实国家、省支持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税务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襄阳海关、汉江控股、市农业农村局)

  (二)强化金融政策支持。推进农业信贷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快新型“政银担”合作,市县分别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偿机制和担保业务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对本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保费补贴和业务奖补机制,相关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撬动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放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数量。鼓励担保机构根据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推出适宜农业企业的担保产品。落实《关于开展金融机构农村信息建档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襄政办函〔2021]4号)和《关于加强带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担保基金财政贴息和奖补资金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襄政办函〔2021〕16号),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特点,对龙头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和循环贷款。组织金融机构面向广大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信息建档”工作,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推广小额无抵押信用贷款业务,缓解农户发展产业的贷款难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开发专属金融产品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引导银行信贷资金与乡村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围绕“一村一品”、“一县(镇)一业”及重点产业链,通过增加首贷、信用贷等方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广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多个农民合作社(或专业大户)和若干农户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推进定制化线上批量业务,开展圈层式综合金融服务。(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财政局、人行襄阳市中心支行、襄阳银保监分局、市融资担保集团、各银行金融机构、市农业农村局)

  (三)落实用地用电政策。农产品加工园区及龙头企业所需非农建设用地,按土地出让现行政策,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单独选址的设施农业建设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类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按政策规定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允许村集体以合作入股、联营等形式参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产地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或用于小微创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二三产业。积极探索点状供地模式,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教育、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等产业,拓展土地使用功能,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落实龙头企业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农产品初加工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襄阳供电公司、市农业农村局)

  (四)延续农业招商引资政策。继续执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支持农业招商引资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襄办发电〔2018〕45号)要求,对新引进及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扩能和技术改造、企业成长壮大、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招商局、市经信局)

  四、组织保障

  (一) 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实抓好。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制度,市级层面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部门。市级层面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名市领导领衔、一个方案引领、一个牵头单位负责、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个专业团队指导,切实解决产业链发展难题,工作推进情况定期向市联席会议汇报。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的责任主体,实行***负责制,围绕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制定落实方案,明确牵头单位,组建工作专班,全力推进产业链建设。(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各牵头单位)

  (二) 营造良好氛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学习党史同作风建设“服务年”要求结合起来,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要围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树立优秀典型,做好宣传引导,推广经验做法,及时报道工作进展、典型人物、领军企业、重点项目等相关信息,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各界力量踊跃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农办、市作风办、市农业农村局、各牵头单位)

  (三)严格督查考核。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目标体系,纳入市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内容,对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产值总量和增量靠前的县(市、区)进行通报表扬,并在项目资金安排时给予倾斜;对排名靠后、履职不力的党政负责同志实行约谈。每年召开现场推进会,通过互看互评互比互鉴,形成你追我赶、取长补短的良性态势。(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各牵头单位)

  附件:市领导领衔重点农业产业链分工表

  附件:

  市领导领衔重点农业产业链分工表

  

  序号

  领衔市领导

  重点产业链

  牵头单位

  市农业农村局联络员

  1

  冯艳飞

  市委副书记

  粮食(优质稻米、优质小麦)

  市农业农村局

  余涛

  2

  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茶油)

  市农业农村局

  市发改委

  蒋朝晖

  3

  岳兴平

  市政协主席

  茶叶

  市发改委

  黄茂松

  4

  成佳刚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特色淡水产品(小龙虾)

  市财政局

  李宇江

  5

  李莉

  市委常委、副市长

  蔬菜(食用菌、莲、山药)

  市商务局

  郝福新

  6

  王忠运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现代种业

  市经信局

  冯鹏

  7

  张丛玉

  市政府副市长

  生猪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耿新强

  8

  家禽及蛋制品

  市生态环境局

  王文建

  9

  龙小红

  市政府副市长

  林果(柑橘、桃、梨、核桃、苗木)

  市文旅局

  周祚宽

  ??10

  伍义兵

  市政府副市长

  道地药材

  市卫健委

  刘智

  注:领衔市领导职务或分工如有调整,由分管该项工作的领导同志接任。

  ―13

  

  

  


http://nyncj.xiangyang.gov.cn/zwgk/gkml/qtzdgknr/tzgg/202111/t20211112_2632878.shtml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