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种“一粒粟”到秋收“万颗子”――看磐石市如何让黑土地“重获新生”
来源: 时间:2021-11-15 作者:
黑土地保护从哪里入手?保护性耕作是否能有实效?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磐石市在促进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上合力攻坚,积极推广“生态优先、用养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在遍地金黄的收获季,迎来了喜人成果。 十月的东北,无限风光,田野间迎风摇摆的玉米和起伏的稻浪让秋天这个季节更加迷人。经过一年的努力,眼前的丰收景象验证了试验田里初步的成果。 就在今年五月,磐石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工作人员,还在位于宝山乡的一片试验田里进行着尝试,这里,有机肥料对比试验、抗旱保水剂应用试验、米豆间作试验、免耕播种等多个试验让农技人员倾注着心血,他们在不断探索更为科学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保护黑土地在耕种上要从“增、保、调、养”几方面进行,适当增施有机肥,采取深翻耕种、秸秆还田等方式,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增加粮食作物产量。”磐石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杨锡财告诉记者。 无论是秸秆还田还是增施有机肥,耕作方式的改进,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护黑土层、增加黑土地中的有机质。东北地理所研究员韩晓就曾表示:“黑土地保护利用实质上是保护黑土层、保护黑土层中的有机质。2021年,磐石市开展了9项与黑土地保护相关的试验示范项目,这些试验成果将驱动黑土地的生命奔腾不息,滋养粮食作物的茁壮生长。” 在农技人员的精心监看下,经春浴夏的玉米田,获得丰收。经过对试验田的不同区域进行玉米田间理论测产,玉米棒行数大都在18―20行之间,籽粒可达37-45粒,远超一般玉米16行、34―35粒的标准。对比临近的一块、以传统方式种植的玉米田,无论从根系、植株、穗位、籽粒还是其他方面看,玉米生长都与试验田有着较大差距。 科学种植、精细管控,保护性耕作试验让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增产提质,黑土地的生命力将得到持久延续。不止这一片试验田,磐石市12个乡镇街的黑土地保护试验示范区,在一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先进经验。 磐石市在黑土地保护利用和乡村振兴发展上,有着一定的基础与资源优势,近年来不断深化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战略合作,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磐石市正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强化技术支撑,让17万公顷耕地注入科技因素,做好黑土地保护利用文章,助推乡村振兴。
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111/t20211112_8281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