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挖掘、传承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精髓,赋予其新时代内涵,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基和灵魂,推进湖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应与此一脉相承、相融共生。
“十三五”期间,湖南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粮油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农户比重达31%,居全国第3位。《湖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已于今年10月出台,基于此,深入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意蕴并彰显其当代价值,加快农业农村绿色化、融合化、数字化发展,必将推动湖南开启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新篇章。
挖掘中华农耕文化“取宜”特质,推进湖南农业农村绿色化发展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自然实践中所创造的改造自我与改造自然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发展绿色农业的经验智慧,与绿色发展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
推进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农业。农业既是碳源的制造系统又是碳汇的吸收系统,在发展低碳农业过程中,应传承、弘扬、传播和谐共生的农耕文化、多予少取的生态文化,充分贯彻绿色生产理念,通过种养结合、精耕细作等集约化手段,实现减排增汇。同时积极落实农业“双减”行动,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助推农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推进以绿色产品为重点的农业品牌建设。强化绿色农业品牌建设,一方面应依托全省生态资源禀赋,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导绿色科技进入农业生产及农业现代化建设之中,推动产品绿色化、生态化;另一方面应注重保护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延续湖南农业品牌历史文脉。
推进以绿色理念为导向的乡村建设。加大对十八洞村等湖南古朴乡村自然风光的保护,对于农耕文化资源特色突出区域,引导市场对其实施保护性开发,扩大其文化影响范围,增强自然乡村景观对民众的吸引力,凸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传承中华农耕文化“和谐”精髓,推进湖南农业农村融合化发展
我国传统农耕社会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这种人与自然辩证融合的哲学思维,是推进我省农业农村融合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着重推进以新业态为主的“三产”融合。以农耕文化伦理为基石,以绿色农业技术为助力,发扬传统农耕文化筚路蓝缕精神,推动生态农业与湖南乡村自然风光有机结合,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教育等产业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着力推进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城乡统筹。加强我省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充分彰显农民作为农耕文化主人的地位与作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乡村文化队伍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加快推进以“四链齐升”为着力点的要素衔接。强化农业产品、农耕文化和农村生态等要素的协同关联与相互渗透,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新内涵、新功能、新机制,推动“四链”融合发展:以加快培育产业链主体为核心,有效延伸产业链;以发掘农耕文化新功能新价值为先导,显著提升价值链;以打通农村电商、冷链设施等新载体为关键,构筑打通供应链;以创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保障,全面共享利益链。
赋予中华农耕文化新时代内涵,推进湖南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明创始者,作为炎帝故里,湖南是耕食文化、耕食精神的家园,拥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利用数字科技挖掘传承好湖南农耕文化资源,使数字科技在传播推广农耕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动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农业。秉承“天时、地利、人和”的农耕文化内蕴,以绿色有机、安全无害、生态种植等为方向,利用数字技术,从生产技术、耕作方法、饮食结构等方面进行新技术和新模式开发,推进农业智能装备、数字农机等在农业生产和加工各环节的应用。
推进以“数字经济+乡村发展”为核心的乡村建设。以数字化方式和创意农业手段集聚农耕文化遗产、特色资源、特色产品、产业要素等,挖掘文脉,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不断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农耕文化深度融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搭建以农耕文化传播为重点的信息交流平台。建好用好湖南农耕文化特色网站、微信公众号,用好各类新媒体媒介平台,为社会公众接触湖南农耕文化资源与信息提供便利。充分运用数字平台,建好“云上展厅”,让遍布三湘大地的农耕文化园、农耕文化博物馆登上“云端”,打造“永不落幕”的湖南农耕网络平台。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