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我市饲草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我市饲草产业发展的突出优势、薄弱环节和存在的困难问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为强弱项、补短板打好坚实基础,按照《关于开展粗饲料产业培育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组成调研组于8月中旬开始,利用15天时间,走访了8个旗县区、8家草业公司、12家草业大户、5家养殖大户,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市饲草产业各环节进行了全链条研究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饲草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全市饲草料储备总量每年预计可达237.5亿公斤。饲草资源种类以天然牧草、优质牧草、农作物秸秆为主。优质牧草主要有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燕麦、羊草和沙打旺等;农作物秸秆主要有玉米秸秆、杂粮杂豆秸秆。种子资源主要有中科羊草和紫花苜蓿2号等。
(一)天然牧草利用情况。
全市天然草原面积4180.96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3218.22万亩,平均每亩产干草量达80公斤,预计天然牧草料储备总量达25.7亿公斤。
(二)饲草种子资源情况
随着饲草种子产业的不断发展,全市饲草种子繁育基地面积4.9625万亩。其中:开鲁县小街基镇引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培育的中科羊草4万亩,每亩种子产量30公斤,年产种子达120万公斤。科左中旗紫花苜蓿种子基地0.9625万亩,其中:珠日河牧场一分厂紫花苜蓿种子基地7125亩,每亩种子产量30公斤,年产种子达21.37万公斤;舍伯吐镇西毛都嘎查苜蓿种子基地2500亩,每亩种子产量35公斤,年产种子达8.75万公斤。
(三)人工饲草生产力情况
全市饲草料基地建设总规模达571.4万亩。青贮玉米490万亩,其中粮改饲示范区建设128.7万亩,青贮数量1500万吨。今年全市种植青贮品种有:桂青贮1号、金岭10、金岭17、金岭27、金岭37、金岭367、金岭377、金岭410、金岭418、文玉3号、良玉58、宝丰10、科青1号、科多8、京科516、高新3号、英红玉米等16个品种,平均亩产3200公斤;紫花苜蓿保留面积30万亩,平均亩产(干草量)800公斤;燕麦10万亩,平均亩产(干草量)1000公斤;羊草5万亩,平均亩产(干草量)425公斤;沙打旺0.4万亩,平均亩产(干草量)350公斤;锦鸡儿36万亩,平均亩产(干草量)400公斤。黄贮数量预计615万吨。2021年预计人工饲草料储备总量达161.8亿公斤,同比增长7.2%。
(四)饲草生产机械装备情况
随着养殖大户和养殖厂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全市积极推广使用青贮玉米播种机、青贮切碎收割机,提高了制作青贮效率,青贮饲料生产机械化应用越来越受广大种植户和养殖户的欢迎。目前,全市饲草料加工生产过程中主要采用的加工机械有刈割机3564台,翻晒机60台,打捆机2523台,粉碎机24856台,铡草机28218台,大型铡草机303台,青贮收割机756台。加工机械全方位使用,节省了收割时间,节约了人力、物力,加快了收储进度,饲草料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五)饲草企业生产投入情况
饲草企业草地租赁费平均每亩440元;全市青贮窖建设投入1.61亿元;棚圈建设投入每平米325元;都不同程度得到相关政策扶持,全市包括圈舍建设资金总投入达到2.5亿元。
(六)政策扶持情况
全市各旗县市区农牧部门紧紧围绕大力推进饲草料基地建设的总目标,把牧草、饲料种植等先进栽培技术推广与“粮改饲”、“饲草基地保障建设”、“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等项目建设相结合,促进了我市饲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七)服务监督管理体系情况
一是各旗县市区将草原工作重点由以经济目标为主,转移到生态目标、经济目标并重和生态优先上来,通过推行禁牧休牧、舍饲圈养等措施,将草原保护与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步入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二是各旗县市区出台了饲草发展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合法合规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各旗县市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饲草业发展法律法规,在饲草产品质量检验评估体系、饲草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正在研究谋划推进各种体系建设措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优质牧草品种少,季节性和区域性饲草料短缺
一是牧草品种少。我市牧草品种只局限于紫花苜蓿、燕麦草等几个品种,涉及禾本科、豆科。二是季节性和区域性饲草料短缺。由于实施全年禁牧或季节性休牧,养殖户必须采取舍饲圈养,导致饲草用量增加。加之各旗县市区天然草场面积和人工种植饲草料面积不同,饲草料贮备机制不健全,饲草料应急贮备库建设数量不足,导致饲草料季节性短缺、地域性不平衡。从季节上看是冬春两季尤为明显,从地域上看,库伦旗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旗县更加突出,这些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最主要瓶颈,草畜矛盾仍是我市饲草产业发展长期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优质牧草种子资源匮乏,良种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四是苜蓿草产业,高产不高效,特别是在丰产性和饲用品质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秸秆饲料利用率还处于较低水平,部分畜牧业旗县秸秆储备不足。
(二)天然草场退化,生产能力下降
天然草场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畜牧业向舍饲、半舍饲方向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追求绿色食品,草原畜牧业独具的绿色性和原始性在人们需求中更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由于长期受干旱、风沙、盐碱、鼠虫害自然灾害、超载过牧等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天然草场生态环境退化沙化,抗灾能力大大减弱,草地牧草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优质牧草种类减少,草地利用性能和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对草原生态造成极大危害,一定程度上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三)人工草场建植技术单调,产草量不高
近年来,虽然人工草场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人工草场面积不断增加,但在种植上技术单调、草种单一,中短寿命牧草占相当大的比例,利用年限短,收获方式不先进,收获机械缺乏,收割后不能及时加工转化贮藏,大面积草地得不到有效利用。另外,在人工草地建设上,基础建设不配套、后期管理不善,缺少必要的灌溉、施肥、疏耙等后期管理措施,导致草地生产力降低,产草量不高,综合生产能力受到影响。
(四)饲草业产业化水平低,管理不到位
一是部分饲草产品生产者,缺乏科学的生产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造成田间管理不到位,不能完全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牧草的选种、整地和播种,后期的田间管理上也比较粗放,刈割时间不准,晾晒时间过长,导致柔嫩部分脱落,饲草产品产量下降质量降低。二是各地牧草收割、运输机械设备不配套,部分地区大面积种植的牧草无法及时收获,造成了牧草资源的浪费。
(五)饲草加工技术不高,商品化程度低
一是饲草的商品化和规模化生产要依靠机械化支撑,就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牧草产量低、能耗高、质量标准低。饲草深加工机械,比如叶蛋白加工设备、茎叶分离设备、颗粒饲料生产设备不足,对饲草商品化和产业化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二是农牧民观念落后,还未认识到饲草产业是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缺乏对粮草比较效益的深入分析,市场意识、商品意识不强。
(六)饲草产业科技服务机构不健全,体系不完善
一是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时,有的旗县市区未设置饲草服务专门机构,饲草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机制不健全。二是国家、自治区在我市实施的草原项目,重点投入到了生态保护建设方面,对基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科技服务对饲草产业的支持力不强,贡献率不高,一些前沿技术推广覆盖面不广,加上农牧民对饲草产业认识不高,存在重粮轻草的思想,造成支撑饲草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动力不足,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进程缓慢。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切实加强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
一是加快建设规模化饲草产业基地,探索不同区域饲草料高产栽培模式,推广丰产栽培技术,建立专业化丰产栽培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提高饲草的产量和品质。二是充分利用各旗县区的轮歇地、秋闲田、退耕还草地、弃耕地以及流转的退化草地,整合土地、科技、人力、财力等资源,突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化饲草料生产基地。三是加强锦鸡儿、沙打旺等人工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牧草储备数量提高牧草质量。
(二)积极开展“三化两贮”,提高秸秆转化利用率
一是大力推广青贮,以青贮氨化窖池建设为基础,实施传统青贮技术的全面普及。坚持“六个结合”即:坚持标准青贮氨化池与简易青贮氨化池相结合,大型青贮池与户用小型青贮窖相结合,新建青贮窖与历年修建的青贮窖利用相结合,扶持示范与群众自愿生产相结合,传统青贮技术与黄贮、揉丝袋装打包等技术相结合,饲料自用与商品出售相结合的方式,使往年田间地头堆放或焚烧的玉米秸秆,成为牛羊等饲养牲畜的“主粮”。二是以机械化收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科技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机械化收割不仅效率高,而且还能解决青贮工作劳动强度大的瓶颈问题,消除一些群众的消极观念和抵触思想,探索普及科技技术、促进农牧民增收、转变发展方式的有益模式。三是抢抓时机,及时收割。充分发挥青贮饲料的适口性好的特点,保持秸秆最佳的营养价值,大大提高青贮饲料的质量。四是适时黄贮,提高秸秆的饲用率。五是以青贮培训为支撑,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开展科技人员驻场入村、结对帮扶、挂牌服务等工作,使广大群众普遍认识到秸秆开发利用带来的好处,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秸秆加工技术,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为秸秆综合利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快饲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完善饲草良种繁育体系
一是制定长期的育种计划和发展规划,采用常规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形成从育种、制种到供种的完整良种繁育体系,加快良种繁育和推广应用。二是扩大饲草良种繁育规模,引进优质饲草种子。充分利用饲草良种繁育基地,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土壤条件,推广应用产出率高、效益好、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饲草品种。同时,积极开展优质饲草种业开发工作,最大限度发挥优质饲草种子资源优势,促进饲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积极推行粮食、经济作物、饲草作物三元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率,加快推进苜蓿、燕麦等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四是打造优良牧草品种。建设培育试验点1处、区域品种试验基地1处,鼓励和支持科研育种单位和企业联合开展种子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和推广适宜不同地区种植的新品种。
(四)培育扶持饲草料生产加工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一是在市内注册并从事饲草产业的企业,可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享受自治区人工种草项目补贴,同时享受农机购置补贴和牧草良种生产补贴等。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饲草料生产、加工企业,形成以企业为骨干、专业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为补充的饲草料生产加工格局。二是支持企业(合作社)带基地、基地联农牧户的经营模式,逐步实行订单生产,通过政策推动、市场带动、产业拉动、利益驱动的运行机制,形成互相协作、互惠互利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三是重点培育一批饲草料专业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带动引领饲草生产加工企业的发展。四是支持饲草料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先进设备引进,提高企业生产、加工、收获、贮藏等机械装备水平,提升企业生产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打造品牌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完善饲草料技术支撑体系,创新服务形式
一是以旗县市区畜牧业、农业推广部门等为依托,加强饲草料产业发展技术推广服务,大力推广饲草料生产、加工和青贮氨化等实用技术。二是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与饲草料生产加工和科技示范点建设,开展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不断创新服务形式,面向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三是加强科研单位对饲草料生产、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科技攻关,不断提高饲草料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为饲草料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四是加大农牧民培训力度,提高农牧民发展饲草产业的技能水平。五是积极引进新技术,通过引进和开发饲草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不断提高亩产量。六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饲草产品及相关产业的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使生产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六)推进饲草产品规模化生产,推动产业化经营
一是结合饲草产区的实际情况,鼓励饲草加工企业扩大饲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发展产业化的经营方式。二是加快建设产业化和专业化的饲草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大型牧草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三是鼓励企业和专业经济组织大力开展饲草料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四是积极完善饲草料产业经营机制。引导企业、专业经济组织、种养大户,根据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加大土地、草原流转力度,继续扩大饲草种植面积,推进饲草料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采取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牧户的经营模式,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牧户签订产销合同,稳定产销关系,建立区域性的市场体系。
(七)健全饲草料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确保优质安全
一是按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建立健全饲草料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制定完善饲草料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质检手段,提高检测水平。二是全面推行饲草料质量安全规范,切实加强从饲草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三是着力构建企业管理规范、产品优质安全、资源高效利用的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八)强化抗灾保畜保障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饲草料贮备机制,建设跨地区的防灾减灾饲草料应急贮备库,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建立和完善旗县、乡镇两级防灾抗灾减灾体系,灾害发生时,保证及时向灾区调运饲草料。
(九)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落实饲草产业政策
一是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对饲草料产业的项目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落实农机购置、牧草良种补贴政策,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同时,通过整合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支农项目等资金,加大对牧草良种繁育、人工种草、饲草料加工等项目的投入。引导和鼓励农牧民大力开展饲草种植,积极扶持饲草料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加大社会投融资支持力度。各旗县市区要充分利用政府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专业经济组织、经纪人和农牧民等社会资本加大对饲草料产业的投入。同时落实有关金融扶持政策,简化审批手续,增加信贷投入,满足饲草料产业化发展需求。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饲草料生产、加工及产业化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饲草料企业、农牧民、专业经济组织积极参与饲草料产业经营,促进饲草料产业化发展。
(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职责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旗县市区要建立饲草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研究制定促进当地饲草料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和饲草料产业发展规划,切实推动饲草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各旗县市区在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要不断强化饲草饲料股、中心、站的职能。科学合理设置饲草饲料工作机构,核定足够的人员编制,明确各岗位职责,确保开展工作所需要的经费和办公设备和场所,最大限度的发挥饲草饲料部门的管理、指导和服务的各项职能,绝对不能由于事业单位机构购改革弱化饲草料工作部门的工作职能。各旗县市区要依据通辽市畜牧业发展中心的饲草料推广工作职能,将旗县级农牧部门畜牧水产工作站(中心)设立饲草料技术推广职能,以便于市旗两级饲草料技术工作顺畅对接,努力克服机构改革带来的不利影响。三是饲草料产业发展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农牧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饲草料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和方案,做好组织实施及技术推广服务,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及时研究解决饲草料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发改、财政部门要落实扶持饲草料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保障饲草料产业发展投入;税务等部门要落实饲草料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给予税收政策支持;科技部门要加大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为饲草料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各部门协调联动,努力推动我市饲草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再提新水平、再创新佳绩。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