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们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罗利军说。
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出炉,罗利军作为第一完***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罗利军介绍,从水稻育种历史来看,20世纪50年代的矮秆水稻和20世纪70年代的杂交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使中国水稻产量实现了两次重大突破。而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水稻育种一直没有大的进展,原因有三:一是水稻种质资源利用效率低;二是品种存在高产与优质、高产与抗病、高产优质与抗逆性等优良性状难以兼顾的矛盾;三是水稻生产耗水量大,化肥农药施用量增加。
水稻,是一种需水量很大的作物,稻田要高产,要付出高水、高肥、高投入的代价。中国水资源匮乏,水成了一道“紧箍咒”,让水稻的产量突破举步维艰。
针对这些问题,“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团队组织成立了中国栽培稻分子育种协作组,历时20余年,系统地“守护”水稻遗传资源,在构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培育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水稻新品种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以罗利军为首的一批科研人员开始“走南闯北”,进安徽、走湖北、下广西、入浙江……
2002年冬天,罗利军带着团队来到海南,从无到有,建起了“节水抗旱稻”的种植基地。为何四处奔走?这是为了缩短育种年限,因为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气候条件下,团队一年可繁育二到三代水稻。
历经20余年,该团队突破水稻种质资源和环境的“瓶颈”,研发出“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绿色超级稻”。该项目育成的新品种在国内累计推广达11.9亿亩,获经济效益1680.6亿元(人民币);在国外累计推广4423.4万亩。
发展“节水抗旱稻”是一项具有国际引领性的原创科研工作,罗利军介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示范推广上,亚非国家的试种“种到哪里好到哪里”,但产业化进程相对较慢。不过他表示,越南等国的推广慢慢有进展,预估未来10年会有很好的发展。
罗利军说自己是个“没有什么动人研究故事的人”。有记者问他这些年的经历时,他直言:“你们记者很爱问这个问题,但其实没那么复杂,工作就是工作,没那么坎坷,就是按部就班地做事,坚持去干。”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