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后开始的此轮“猪周期”被业内认为是21世纪以来的第五轮,也是最特殊的一轮――受复杂因素影响,此轮周期生猪产能降幅最深、猪肉价格涨幅最高。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有力举措下,产业复苏之快也超过以往。随着产能恢复,今年以来猪肉价格较去年同期已下跌六成,除在七月略有反弹外,其他时间均“跌跌不休”;猪企无一幸免,从三季度开始出现全面亏损。
周期性是农业的固有属性,世界养猪国家普遍存在“猪周期”。这种周期性表面上是价格循环波动,实则是供需变化的结果,而改变需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供给。笔者认为,“熨平”“猪周期”的关键是保持稳定的生猪产能,其中的重点是能繁母猪。当前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已超57%,受此轮“猪周期”影响,预计产业将加速向大企业集中,规模养殖正成为稳产能的关键。
因此,很多人提出“藏猪于圈”“藏肉于企”。而要让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保产能,则问题又回到了价格上,需要帮助企业分散价格风险,当价格下降过多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笔者认为,可借鉴国外实践和国内探索,用保险的方式抵御“猪周期”风险。
一般意义上讲,保险不能保价格,因为价格风险属于系统风险。从国外看,美国的解决方案是收入保险,去年收入保险保费已占全部农险的84.5%。近十年,美国大力发展牲畜收入保险,主要包括肉牛、肉羊、肉猪和牛奶等方面。在我国,安华保险从2013年开始试水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随后很多公司都有涉及;在种植业领域,“保险+期货”的试点推广已进行了六七年时间。
从实践情况看,近几年参与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保险公司都亏损严重,尤其是随着粮食价格上涨,作为主要赔付参考指标的“猪粮比”已不能准确度量猪价变化,如今保险公司普遍缺乏积极性。而“保险+期货”在种植业的推广也受到国家支持政策有限等方面影响,应用速度和范围并不理想。
为此,笔者建议加快生猪保险的探索和实验进程,一是保险公司直接承包价格风险,但参考指数不能再沿着“猪粮比”的老路走,可参考我国或国外期货市场远期价格。二是借鉴“保险+期货”方式,将生猪价格风险在期权市场中进行对冲和分散。三是探索收入保险,这就更加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通过保险的探索,希望形成“生猪保险-平抑价格风险-企业稳定产能-市场价格平稳”的传导链条,进而达到“熨平”“猪周期”的目标。(农民日报)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