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石排七旬老人手艺了得, 承包街坊中秋“灯笼仔”
来源:    时间:2021-09-22    作者:

  

  W020210919310274936799.jpg

  花灯是中国传统的民俗工艺品之一,花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如今已经流传两千余年。每逢佳节,人们都会挂起花灯,共同欢庆节日。在石排,每逢中秋佳节之际,外婆都会送给外孙一对“灯笼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位年逾七旬的民间花灯手艺人陈婉琴的故事。

  石排媳妇陈婉琴是石龙镇泗洲村人,编织灯笼仔,是当地妇女的传统工艺,已有数百年历史。在泗洲村,从事编织“灯笼仔”工艺的大多是妇女,她们除了带小孩、主持家务外,有空就编织。编织手艺一代传一代,这也让泗洲成了有名的灯笼村。

  石排媳妇陈婉琴是石龙镇泗洲村人,编织灯笼仔,是当地妇女的传统工艺,已有数百年历史。在泗洲村,从事编织“灯笼仔”工艺的大多是妇女,她们除了带小孩、主持家务外,有空就编织。编织手艺一代传一代,这也让泗洲成了有名的灯笼村。

  中秋节“灯笼”市场需求量很大。陈婆婆年轻时嫁到石排,期间干过批发店等工作,退休后儿孙长大,近三年才空闲下来重新开始制作“灯笼仔”,节日卖给街坊邻里。她所做的灯笼仔均匀、轻巧、透亮、形态精美,街坊们都十分喜爱。

  对东莞人来说,这种传统的“灯笼仔”和普通灯笼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这个灯笼有什么寓意呢?你看灯笼上有四个公仔,叫状元游街。这个是状元夫人、抱着婴儿。每个外婆都会送灯笼给外孙,希望外孙像画中状元一样读书步步高升。这个灯笼点亮的时候是很亮很的,代表照着外孙,祈愿他们身体健康、一帆风顺,像这几个状元一样优秀。”

  看似结构简单的“灯笼仔”,其制作的过程并不简单。据陈婆婆介绍,传统手工制作的“灯笼仔”,要经过选料、破篾、泡制、晒晾、编织、上漆、贴花等工序,每一个工序都必不可少,要求也比较高,有些工序还比较耗费时间。像陈婆婆这样的老手,一小时也只能做一对灯笼,要学好这门手艺,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和不断学习。

  为了推广传承“灯笼仔”制作技艺,陈婆婆也会参加各类展示教学活动,将这项传统非遗文化带到年轻一代的身边,让更多人认识、传承传统手艺。

  “现在我都会去社区教小朋友做,不要让这些传统文化失传。”陈婆婆表示。

  来源:东莞广播电视台


http://nyncj.dg.gov.cn/zixun/snkd/content/post_3615728.html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