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清水润田畴 沃野写丰收――陕西省加快灌区建设助力丰产增收
来源:    时间:2021-09-13    作者:

    8月5日,咸阳市礼泉县阡东镇力新村的一片玉米田里,渠水缓缓流向田间,挺拔的玉米苗“喝”饱了水后铆足了劲生长。刚浇完地的王文辉扛着铁锹,迈着轻快的脚步往家走,心情无比惬意。

    干支渠4710公里,斗渠10182公里,农渠22638公里……陕西省12座大型灌区织成了一张巨大的农田灌溉渠系网络,纵横交错,八方通联,绵延不断。三秦大地上,绿意融融,瓜果飘香。

    陕西省各大灌区肩负着更好地为农业丰产、农民增收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今年,我省夏粮再获丰收,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辛苦了半年的农人们在收获了满满喜悦的同时,种田账本上的盈余又比往年多了一些。粮食丰收捷报频传的背后,我省各大灌区功不可没。

    抗旱保苗促丰收

    “6亩小麦收成不错,平均亩产超过550公斤,玉米浇上两水,产量也不会低,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呀!”王文辉不由自主地哼起了小曲,脸上洋溢着喜悦。

    6月底,宝鸡峡灌区及时开闸放水,开始夏灌。王文辉告诉记者,现在给作物浇水特别方便,他只要到礼泉总站东六支烽火第六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登记,3天后,水就能到自家地头了。

    “庄稼离不开水,只要灌溉及时,产量就低不了。”王文辉说,以前遇到干旱年份,往往是种下一袋子、收回一帽子,一年忙到头,还是吃不饱肚子。渭河水来了后,庄稼旱涝保收,农民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200多公里之外,渭南市东雷二黄灌区的蒲城县椿林镇保南村,65岁的王百仓也在浇地。“夏灌6月就开始了,只要申请随时都能用上水,我们再也不担心庄稼干旱了。”王百仓说。

    王百仓家一共有4亩多地,今年小麦收了之后紧跟着就种上了玉米,这是浇第二茬水。“现在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期,这二茬水可重要着呢,玉米穗期需水量大,只有水跟上了,产量才能上得去。”

    5月下旬以来,渭南市连续发生高温天气,土壤失墒加剧,局部地区出现轻到中度干旱,给夏粮作物的播种和生长带来一定影响。“针对灌区出现的旱情,我们第一时间开机灌溉,确保灌区夏播作物生长。”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吕延学告诉记者,从6月6日夏灌开机引水,历经两轮灌溉,截至8月16日,灌区累计斗口用水量5330万立方米,共灌溉农田76万余亩次。

    像宝鸡峡灌区和渭南市东雷二黄灌区一样,我省各大灌区积极服务农民抗旱灌溉,为农作物丰产增收作出贡献。“十三五”以来,我省先后安排17.37亿元对宝鸡峡等全省10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5.7万亩,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416万公斤。有了强大的水利设施支撑,各大灌区全力以赴投入农田灌溉,保障粮食稳产增收。

    水价改革降成本

    立秋过后,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南马村,村民马聚合家13亩葡萄即将销售一空。“现在浇地比以前省事多了,水大钱少地还浇得好。我家葡萄丰收可离不开浇地的功劳。”马聚合笑容满面地说。

    马聚合告诉记者,今年7月2日,他给葡萄园浇了一次水,13亩地水费一共569元。“正常浇的话用不了这么多钱,我浇完后又给园子蓄了一部分水。”马聚合说,现在浇地实行的是分类定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价格不一样,一亩地用的水越多,价格越高。

    马聚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浇灌葡萄等经济作物时,一立方米水价比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前涨了5.5分钱,由于他采用节水灌溉方法,每亩地用水量下降了10立方米左右,总体算下来,一亩地的用水成本反而降了。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前,灌区终端水价平均标准为每立方米0.258元,农业供水运维成本却很高,水价和成本严重倒挂。”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副主任李浩清说,为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灌区实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终端末级渠系用水环节实行分类水价,经济作物按高于粮油作物用水价格的30%制定,超出定额用水量部分按相应比例加价收取。另外,灌溉中心还健全了末级渠系组织管理,提高了渠道水利用系数,减少跑冒滴漏现象,虽然表面提了价,但却减去了摊在农民头上的隐性负担,灌区亩均用水量整体下降了17%左右。

    不仅如此,农户用水控制在定额以内的还有奖励,临渭区故市镇板南村村民杨和平就尝到了节约用水的甜头。“5月底我给200亩小麦浇水时节水比例达到2%,按每亩地奖励2元的政策,一共领了400元。”杨和平高兴地说,“虽然钱不多,但对我来说是个激励,以后要继续节约用水。”

    “一条龙”服务到田间,一把尺子计量到地头,一口价执行到农户。自2018年全面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来,我省各大灌区形成了从供水站到农户的“一条龙”服务模式,采取水价公示、插牌放水等形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终端水价一价到户,群众心里有了本“明白账”,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农户的节水意识和种粮积极性。截至2020年底,我省累计安排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面积1855万亩,实现了灌溉面积应改尽改。

    智慧灌区提效率

    “红苕坡上插老秧,供不上水喝拌汤。”在汉中市汉台区,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这既是当地人靠天吃饭的真实写照,也是石门水库灌区东干渠沥水沟渡槽管护员阮发琴难以忘怀的儿时记忆。

    年近六旬的阮发琴清楚地记得,原来浇不上水的时候,家家户户好像掉进了“红苕窝”,上顿下顿吃的都是红苕。石门水库灌区是我省最大的水稻灌区,承担着汉中市汉台、城固、勉县、汉中经济开发区4县区共计40余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自1975年灌区建成投运以来,在一渠渠清水持续滋养下,昔日的“红苕坡”变得水草丰茂、稻香鱼肥。

    8月6日,汉台区河东店镇邹马村,绿油油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沿着东干渠,阮发琴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以前我们巡查时得带着笔和日常巡查记录本,现在只需一部手机就可完成巡查工作。”阮发琴使用灌区的智慧巡查APP拍照记录后,进行资料上传。

    阮发琴来灌区4年了,这4年来她兢兢业业地坚守在东干渠管护工作岗位上,亲眼见证着这里一点一滴的变化。渠道改造得越来越好,农民种庄稼收入越来越高,而自己的工作也越来越轻松了。

    巡查管理、故障报修、实时打卡、数据查询……以往这些纷繁复杂的工作,如今在手机上点一下就能快速完成,阮发琴对自己的这份工作越来越有成就感。

    “灌区这几年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去年12月9日我们的‘智慧巡查系统’及‘智慧灌区物联网平台’正式启动上线,这在全省水利行业属于首创。”石门水库灌区工会主席徐培军说,借助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分析、GIS等技术,该系统、平台可以实现巡查信息实时上传、记录巡查轨迹、传输巡查照片等,使整个石门水库灌区干、支、斗渠以及小水库巡查任务的执行和管理更加便捷、智能、规范。

    徐培军表示,作为国家大型灌区和我省最大的水稻灌区,因渠道战线长,渠系建筑物庞杂,灌区工程巡查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为突出。“智慧巡查系统”及“智慧灌区物联网平台”上线后,极大提高了全灌区管理质量、管理水平,也推进了标准化灌区和现代化智慧灌区建设。

  


http://nyncw.sh.gov.cn/xyyw/20210909/f2b3424d6372482eafa7e082ceba2909.html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