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关于中山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25025号重点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    时间:2021-09-06    作者:

  

  民盟中山市委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助力中山乡村振兴的建议》(第125025号)提案收悉,该提案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经综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公安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教育体育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和小榄镇、五桂山街道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精准化、管理服务智能化、乡村治理数字化稳步推进。贵委提出的提案,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可操作性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要求,我们已认真研究吸纳,并在工作中抓好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订发展规划

  (一)加强数字乡村建设组织领导。我市全面加强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包括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落实。按照《广东省贯彻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市委网信办会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农业农村局建立分工合理、责任到位、运作高效的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持续提升数字乡村发展水平。

  (二)加强数字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我市结合农业农村实际、因地制宜,把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纳入各项重要规划内容推进落实。《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专章明确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并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山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工程任务,其中包括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工程。《中山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系统提出了我市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及重大建设项目计划表,提出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市工业信息化局出台《中山市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支持探索开展“5G+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利用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等领域建设基于5G的应用,提升农业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二、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推动乡村信息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全面落实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工作,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

  (一)加快5G建设进度,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加快农村5G无线网络建设,截至2021年3月,我市家庭宽带接入用户152.4万户,家庭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为154%(排名全省第三),全市4G基站累计数量2.2万座,5G基站累计数量超4000座,发展5G用户超200万户。按照电信运营商上报数据,2020年已累计建成农村5G基站超1600座,5G网络覆盖行政村156个。

  (二)完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推进农村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与5G网络融合网建设,形成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融合的“广电+”生态。我市从2017年开始推动有线电视网络的FTTH升级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完成FTTH网络升级改造的覆盖用户数约35万户,其中农村约21万户。

  三、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

  (一)推进智慧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强化科技创新供给,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助制度信息化应用平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研制推广农业智能装备,探索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和产业化模式。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省级5G智慧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东升脆肉鲩产业园智慧渔业项目,引进中国移动5G技术,建设脆肉鲩产业园智能控制中心,通过实时监控软件系统,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提供精准养殖数据信息,推动脆肉鲩养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减少投入、降低成本,以养殖数字化管理实现脆肉鲩养殖优质高产。

  (二)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印发实施《中山市农村物流建设发展规划(2018-2022)》,力争到2022年全面建成与农村居民生活相匹配、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匹配、与现代物流方式相匹配的布局合理、高效畅通、特色突出、管理现代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目前,我市正不断推进完善农村物流节点体系,改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培育农村物流市场主体,提升冷链物流发展质量,推动农村物流标准化建设等工作。在资金扶持方面,出台《中山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促进物流发展项目)实施细则》,支持农村物流标准运营网点建设,对在我市5个以上行政村布局标准化运营网点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从而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在我市农村建设包含物流服务、农村生活综合服务、益农服务等功能的村级运营网点。

  (三)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市农业农村局大力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近3年共安排产业扶持资金支持19个企业建设电商旗舰店、线上交易平台等项目,腊味、水果、水产冻品和生鲜农产品网上销售发展较快。借力知名电商打造中山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实现“全国卖”,如泰上王、得福、美味鲜、咀香园等食品生产企业在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开设网店,组建电商运营团队或委托第三方营运,依托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市场。鼓励“电商+直播”新型营销模式。年初为应对取消大型花市影响,市农业农村局做好对接省网络花市平台、开办本市线上直播花市等工作,帮助花农打开年花年桔销路。

  四、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加强乡村公共安全治理数字化建设。出台《中山市行政村、社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管理规范(试行)》文件,规范开展村居视频监控建设,并将系统数据统一接入公安业务系统,推动建立乡村视频监控“共建、共用、共治”体系,完善村级视频监控网络,提升我市社区村居治安防控能力,提高治安防控管理效率。

  (二)推进“互联网+村务治理”建设。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向农村基层纵深发展,着力推进“数字政府”基层减负、政务服务向农村基层下沉,探索广东政务服务网、“粤省事”、“粤商通”与农村基层网格化治理系统的整合,推进全科网格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提升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推进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基于“数字政府”构建全方位覆盖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互联网+党建”,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开展在线组织帮扶,培养村民公共精神。加快推进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法治乡村。

  五、深化乡村信息惠民服务

  (一)加强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村居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村级政务服务驿站,建设标准化办事服务窗口,将婚育登记、计划生育证明等便民事项下沉至村居办理,为村居提供电子证照应用功能,方便村民在办事时“免证办”。依托市镇村一体化平台打造村级事项“一网通办”,升级建设市镇村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村居事项提供网上申请、收件、受理、流转、审批等功能,实现村居事项100%可以网上申办。依托政务服务一体机打造村级事项“自助办”,为全市村居配置村级政务服务一体机,将简易事项、便民事项进驻一体机方便村民办理。此外,村民群众可以通过中山云预约平台了解村居办事站的办公时间、预约电话和地址,获取办事站的服务内容,方便上门办事或咨询。

  (二)加强“互联网+环境监测”可视化建设。建设中山市河涌水质自动监测平台项目,作为整治黑臭(未达标)水体工作的配套工程。在全市外江、重点污染河涌、主干河涌、饮用水源上布设259个水质自动监测设施,建立防控一体的中山市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全面覆盖全市15个流域、23个镇街。目前已全部建成259个河涌水质自动监测设施,项目已于2020年11月1日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可通过云平台远程控制摄像机方向转动、变倍、聚焦、光圈、巡航等操作,灵活适应现场环境,通过对站房及周边环境实时视频监控,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真实有效的证据记录,帮助环境管理部门实时掌握监控对象的运行状况,发现异常情况时,可快速进行抓图、本地录像。

  六、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

  (一)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利用互联网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地方民俗特色,弘扬民俗文化,开展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摸查乡村历史建筑底图底数,探索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信息平台,夯实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基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编制《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将历史村落纳入名城规划中,并提出相应保护要求。加快编制《中山市紫线保护规划》,启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工作,统筹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水平。

  (二)全面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智慧广电建设。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进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建设文明实践云平台,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村村通”,打通基层宣传、教育、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支持“三农”题材网络文化优质内容制作,开展国家宗教政策宣传普及,遏制封建迷信、攀比低俗等消极文化的网络传播,预防农村少年儿童沉迷网络,让违法和不良信息远离农村少年儿童。

  七、强化人才支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开展信息化人才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网络知识普及。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等主体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农村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加强农民信息素养培训,增强农民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志愿者、返乡就业人员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二)鼓励高校和企业培养数字化人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开设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本科专业,培养学生掌握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跟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的前沿,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下设光电信息学院,开设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四个专业,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新一代信息与网络技术(ICT)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与华为公司、中国移动等知名企业合作建有2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

  (三)出台信息产业人才引进政策。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修订编制《2020―2022年中山市紧缺适用人才导向目录》(中人社发〔2019〕241号),先后把涉及到5G行业中重点工种岗位的新平晶圆工程师、光器件工程师、信息通信网络工程师、波峰焊工程师、电子元器件技术工程师等39个紧缺适用人才岗位纳入目录范围,合理引导人才向相关产业、行业发展。

  (四)支持吸引5G领域高级人才。完善修订《中山市柔性引才生活补贴申领和评审实施细则》。落实人才政策24条,全面落实包括本科毕业生扶持、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人才配偶参保补贴、企业举荐人才、创业扶持等内容。落实柔性引才措施。

  (五)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设立培训学堂、实训基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设立横栏三沙花木协会、民众镇新建村、南朗镇崖口村、坦洲镇裕洲村农民培训学堂,使农民培训与实际生产、与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每年培训多达2000多人次。落实《中山市2021年农民技能培训实施方案》(中人社发〔2021〕52号),大力发展“互联网+”技能培训,实施广东百万农民线上培训工程,依托“粤农通、广东省远程职业培训网、腾讯课堂”等平台开展免费线上培训,丰富培训形式。

  下阶段,我市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水平,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

  

  中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9月3日

  

  (联系人及电话:彭颖杰,88312160)

  


http://nync.zs.gov.cn/zwgk/tzgg/content/post_1987463.html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三农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网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