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要点
来源:    时间:2021-08-31    作者:

  乌鳢俗称黑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适应能力强,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乌鳢养殖主要采取池塘套养和池塘精养两种养殖模式,且池塘高密度精养模式得到规模发展,由于高密度养殖,投饵量大,残饵、代谢物较多,水质容易恶化,发生疾病机率高,给乌鳢的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为提高养殖乌鳢品质,减少病害发生,必须进行生态健康养殖,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选用优质苗种

  选择规格整齐、游泳能力强、体质健壮的乌鳢鱼种,从具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场或良种场采购且具备苗种检疫合格证。对于自繁自育的苗种,养殖企业要严格按照育苗相关操作规程规范生产,做好乌鳢亲本选育和病害防控等技术措施,保障苗种质量优质安全健康。

  二、优化养殖模式

  为实现乌鳢生态健康养殖目标,保护水产养殖环境质量,要积极推广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池塘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及稻田综合种养等生态养殖模式。

  1、池塘生态健康养殖。主要是指在池塘高密度精养过程中要适当降低乌鳢苗种放养密度,控制养殖产量,实现由高密度养殖向高品质养殖转化。

  2、池塘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用池塘2%-5%的水面来养殖乌鳢,95%以上的水面作为净化区,净化区内可适宜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同时放入适量滤食性鱼类,养殖尾水通过净化区处理后循环使用,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

  3、稻田综合种养。利用水稻与乌鳢共生原理,在不改变水田种稻的前提下,适当加高加固田埂,开挖少量环沟,实现水稻环沟内养殖乌鳢,实现稻鱼双赢。

  三、加强饲养管理

  1、科学投喂饵料。乌鳢是一种肉食性鱼类,常规养殖时饵料以高蛋白的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投喂容易造成养殖水体环境恶化和鱼类病害发生,因此要积极推广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喂养模式,并逐步提高配合饲料替代率。配合饲料要选择蛋白质含量高且有产品批准文号及饲料生产许可证的厂家购买,保障饲料质量;鲜活动物饵料要保持新鲜,如发生变质就不要投喂。投喂时要坚持“四定”原则,即定时、定位、定量、定质,一般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4-8%,具体投喂量要随着季节、天气、水质的变化、鱼的摄食及活动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2、加强水质管理。做到定期换水,春秋季每半月换水一次,夏季高温时每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全池水量的1/3左右;同时不定期的泼洒生石灰水或光合细菌、EM菌等生物制剂,消灭有害细菌,培育有益藻类,保持水质“肥、活、嫩、爽”。尤其在高温季节,水色过浓又不便加水时要施用生石灰改良水质,提高水体PH值,一般每亩用量为15-20千克。

  3、做好日常管理。要安排专职人员做好日常生产记录,坚持早、中、晚巡塘,注意观察水色、水质变化及鱼的摄食活动情况,防止逃鱼和敌害侵袭,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注重病害防控

  病害防控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通过采取科学投饵、水质调控等技术措施,增强鱼体抗病能力,控制发病率。一旦发病要做到精准用药,同时做好用药记录,严禁使用孔雀石绿、呋喃类等违禁药品,用药剂量严格按处方或兽药(水产用)标签执行,不可盲目超剂量、超疗程不合理使用药物,严格控制用药带来的质量安全风险。

  

  

  附件下载:


http://nyncj.xz.gov.cn/zt/012006/20210825/4233098d-0430-4486-b6da-4241dff34509.html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