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发布种植业防台风和减灾救灾技术措施
来源:    时间:2021-08-17    作者:

  目前,我市早稻进入灌浆结实期,即将收获;中籼稻、再生稻处于拔节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或灌浆期,单季粳稻处于分蘖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市已经启动防汛防台风Ⅲ级应急响应,为有效应对强台风“烟花”带来的不利影响,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努力确保今年秋粮和农业丰收,现提出种植业防台风和减灾救灾技术措施如下:

  1.及时排水,除涝保苗。台风过后要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千方百计排除田间积水,减少农作物受淹时间,提高根系活力,减轻灾害损失。水田争取在72小时内现苗,确保作物正常生长;对受淹时间长的田块,不能一次性把水排尽,而要保留田间3M左右薄水层,以防灾后晴热高温天气导致植株生理失水而枯死。旱地及时开好“三沟”,力争在24小时排除田间积水,促进根系生长,做到雨停田干。

  2.查苗补苗,中耕培土。对缺苗断垄的田块,通过移稠补稀或补种补栽等措施及时补苗,确保全苗。适时开展中耕培土,散去土壤多余水分,提高土壤通透性,保持根系活力。受涝后处于分蘖期的水稻有缺株的,要立即采取分株、移苗等方法补齐。对受水不均匀、造成部分缺苗断垄的夏玉米、大豆等作物,可以采取带土移苗的办法,移稠补稀进行补种。

  3.扶理植株,补施肥料。对倒伏的作物,及时扶正。受涝渍后,土壤肥力流失较多,应及时增施速效肥料,补足地力,提高植株的生理活性,促进苗情转化。水稻一般每亩可追施尿素、钾肥各5K左右;对淹水深、时间长的田块,台风过后,先进行叶面喷肥,以增强抗性,待排水露田后再适量追施化肥。旱地作物要结合中耕进行追肥。

  4.加强测报,防治病虫害。台风后,外迁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虫口基数迅速增加,同时大量叶片受伤,稻田受淹病源增多,极有利水稻病害发生蔓延,特别是细菌性条斑病等细菌性病害。作物受涝渍后,植株素质下降,加之气温回升,田间湿度较大,多种病虫害将加重发生。应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选用对口农药进行防治,重点抓好中籼稻穗期病虫害防控,开展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细菌性病害喷药预防。

  5.组织抢收,颗粒归仓。对成熟期的早稻、玉米等农作物,要组织人力与机具,抢抓雨停间隙进行收获和晾晒、烘干,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确保颗粒归仓。

  6.因地制宜,适时补改种。对部分因台风造成绝收的田块,可采取补种“早翻早”,改种绿豆、玉米(用作青饲料)、马铃薯和蔬菜等生育期短的作物,做到应种尽种、应种早种。

  


http://nyncj.mas.gov.cn/nyyw/tzgg/2000971521.html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三农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网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