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赋能乡村兴
来源:    时间:2021-08-17    作者: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立足资源禀赋,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奋力走出一条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让特色优势牌越来越响,农民增收路越来越宽。

  放眼三晋大地,一串乡村振兴的新诗行正在书写,一幅以“特”“优”为色彩的现代农业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骄阳似火,亲吻着大地。在晋中市太谷区闫村的蔬菜大棚区,农民韩胜亮把大棚里的水肥阀门打开后,与记者聊起来。

  “水肥一体化、椰糠种植、熊蜂授粉,这都是高科技玩意儿,省工省钱,效果还好。”韩胜亮夸起了先进的大棚种植。去年,他的5亩大棚毛收入近30万元。

  闫村的温室大棚和拱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00多亩,形成了从拱棚建设、育苗、种植、销售一条龙的服务链,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1.8万元。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一个个特色产品、一项项高新技术、一条条产业链条赋能乡村振兴。

  盛夏时节,行走三晋乡间,田园锦绣、草木丰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以“特”“优”构建产业体系

  7月,大同黄花进入采摘季。

  在大同市云州区的田间地头,朵朵黄花生机勃勃,微风掠过,掀起阵阵金浪。对60岁的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村民唐万来说,这一个多月是他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

  “黄花不等人,要想有钱赚,必须勤快些。”唐万说,采摘需赶在黄花绽放前,特别是黄花被阳光照射后会加速盛开,质量会大打折扣。

  黄花,又叫“忘忧草”。大同黄花种植有600多年历史,近年来,以“特”“优”战略为引领,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达到26.1万亩,占全国黄花种植面积的1/4左右,全产业链产值已达18.4亿元,开发菜品、饮品、食品、功能产品等四大系列100余种产品。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山多地少,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是省情。在产业发展中,我省高起点推进“山西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运城水果出口平台”三大省级战略、建设“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五大平台,“特”“优”农业气质愈发鲜明。

  产业兴,农民乐。

  中阳县把“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全县共有菌棒栽植数量4749.9万棒,实现产值2.25亿元,将直接带动1.5万农民年均增收8000元。

  盛夏时节,暖泉镇弓阳新村木耳种植基地,一朵朵木耳竞相绽放。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王建军已在木耳大棚里忙碌起来。看着一只只肉嘟嘟、黑绒绒的小木耳,他心里乐开了花。

  因视力不好,王建军打工吃了不少苦,但致富梦一直遥不可及。2019年,听说村里人种植木耳致富。2020年,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回村承包了7亩地,开始种植木耳。手脚勤快、虚心好学,加之政策扶持,他一年挣了近12万元。

  采摘木耳的王建军满头是汗,他笑着说:“我们这黑木耳纯天然,滑嫩爽口、营养丰富,已经远销浙江、福建等地。今年扩大种植规模,种了29万棒菌棒,可带动周边百余村民增收。”

  在我省“特”“优”战略中,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品牌,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都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围绕“土、肥、水、种、技、机、绿”重点发力,融合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等八大工程,在4市15县整建制推进封闭示范,创建120个示范片,实现了县县有示范、区域有标准、片区有品牌。

  ――瞄准道地药材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为农业转型发展探索新路径。目前,全省培育药茶加工企业和合作社200多家,注册药茶品牌90多个。

  以改革驱动产业提质

  54岁的马金生是永和县芝河镇后桑壁村人,家有土地60亩,以往一到春种秋收就发愁。

  农业生产托管解了他的心头愁。马金生说,自己沾了托管服务的“光”,让种地省工省时、增产增收。种了快一辈子地了,没想到自己也能当“甩手掌柜”!生产托管就是好,有效改变了农村“家家地里忙,户户各干各”的分散经营状况。

  作为全国开展农业生产托管试点省份,我省农业生产托管开展得有声有色。统计显示,我省现已培育农业生产托管主体3.2万个,辐射带动托管面积1980万亩,服务小农户102.3万户。

  改革创新为现代农业注入新动能。这几年,在盘活要素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我省不遗余力、力度不凡。

  统计显示,我省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率99.2%;2019年、2020年两年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40万亩;全省小麦机收率达到98.7%……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打药施肥用上了无人机,联合收割机装上了北斗导航,农产品销售傍上了互联网,温室大棚走向智能化……耕作数千年的沃野,如今崭露出智慧农业的光芒。

  科技感满满,让杨房村日光节能温室管起来省心又省力。

  去年,清徐县孟封镇杨房村流转土地100多亩,建成了28座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

  记者在现场看到,28座温室全部实现了智能化,手机成为农户的新农具,种植户坐在家里用手机轻轻一点,就可以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搞定温室所需要的作业。

  村干部李刚虎介绍,综合应用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补光技术,实现了生产管理的智能化。现在温室以种植西红柿为主,主要有“普罗旺斯”和“欧宝二号”两个品种。测算下来,一个温室大棚的年收益在5万元左右。

  产业兴旺,离不开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

  41岁的魏美玲是平顺县榔树园村人。2015年,怀着发展现代农业的梦想,回乡创业,成为“新农人”。

  当地小米种植历史悠久,她创办合作社种植小米。几年时间,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亩,带动周边500多户村民就业增收,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谷子大王”。

  抓住网络直播带货的热潮,魏美玲尝试田间地头直播。借助网络的力量,合作社的小米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过去村民们辛苦种地,但小米卖不上价钱。通过直播,人们看到小米是怎么种的、怎么收的,买得放心,吃着安心。”魏美玲说,小米销路已打开,下一步还要加强管理、提升品质,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三队”包联,服务“三农”,是我省创新社会服务的一大举措。今年3月,省农业农村厅组建专家团队、项目工队、营销战队“三队”,到县到企到村到户,办实事解难题,推动农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上半年宣讲政策2010场次、12.5万人次,遴选农业主推技术460余项、优良品种300余个。

  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

  同样种苹果,有的论个卖,有的论斤卖,有的还卖到了国外!这里面的门道,离不开“品牌”两字。

  品牌赋能,运城果业勃兴,果品走向了世界。

  运城市有“北方百果园”之称。围绕“特”“优”战略,打造“南果”出口平台,以果品出口倒逼果业提质增效,推进“绿色化、标准化、特色化、优质化、融合化”之路,叫响了运城果业品牌。目前,全市水果种植面积330万亩,年产量600万吨。

  农业强不强,关键看品牌。我省立足特色优势,在打造拳头产品、树立山西品牌上下功夫,山西小米、山西陈醋、大同黄花、平遥牛肉、隰县玉露香梨……一批“晋字号”农业品牌声名远播。截至去年底,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等认证达到5289个;目前全省已经创建农产品省级区域公用品牌13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33个、县级区域公用品牌18个,形成了涵盖多领域多品种的省市县三级完备的区域公用品牌体系。

  对于品牌的力量,同川农民感受深切。

  原平市同川镇,栽培梨果树的历史距今已有2000多年。每到阳春三月,雪白的梨花竞相绽放,吸引四方游人前来观赏。

  地处黄土高原,位于北纬38°的“黄金纬度”,同川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非常适宜梨果种植。特色品种同川酥梨皮薄肉厚、含糖量高,2013年被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为把同川酥梨产业做大做强,当地还将建设一批示范基地,提升基础设施,包括防雹网、滴灌设备以及水肥一体池,对接公司,完善标准、品牌包装、收购、销售等环节。目前,梨树种植面积达9万亩,年均产梨超过1亿斤。

  走品牌之路,曲沃县高显镇是从抓品质开始。依靠对传统葡萄品种进行改良,当地引进早熟品种“阳光玫瑰”葡萄,增加果农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翠绿剔透,香甜可口,散溢独特玫瑰香味,这是“阳光玫瑰”葡萄的“魅力”,也是王建华精心呵护的人生果实。

  2017年,王建华开始探索种植大棚葡萄,她从未因葡萄的销售而发愁,其底气来自品质。进入采摘季,只要有空,她就通过快手、抖音拍视频发朋友圈宣传,吸引了众多铁粉,采摘园也热闹起来。

  王建华高兴地说:“‘阳光玫瑰’葡萄是一款高端品种,比普通葡萄上市早,以其色、香、味俱佳备受人们青睐。今年预计能产8000余斤葡萄,每天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完全不用自己出去卖。”

  以融合激发产业活力

  走产业融合之路,发展乡村旅游就是一种选择。

  位于太行山脉中段西面的左权县,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绿色生态丰富鲜活,民间艺术歌甜舞美。抓住设立省级太行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的契机,把传统民歌艺术和太行生态文化旅游推上了新舞台,打开了产业发展新局面。

  泽城村地处大山深处,奇峰屹立,山清水秀,有太行山上的“小江南”之称。2020年,55岁的村民闫青办起了村里第一家民宿。小院子前院是餐厅,后院是客房,取名叫“青居”。

  “深山里开店有客源吗?”闫青笑道,刚开始还是有点担心,没想到生意这么好,一年能收入10万元左右,相信今后游客越来越多!农村不发展产业,就留不住人,只有产业振兴了,农村才能“活”起来!

  依托民歌文化、太行风光和红色资源打造“百里画廊”,左权县已扶持建设民宿客栈120多家,带动2500多人脱贫致富。

  在希望的田野上,2020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到75.6亿元,让一个个乡村变得宜居宜业。

  农产品精深加工连接着农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在这方面,我省建项目、建基地、建品牌,不断提升产品创新研发能力和产业集群综合效益。统计显示:十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全省农户超200万户,带动农民户均增收超4000元。

  在乡宁县,戎子酒庄是一家从事红酒加工的龙头企业,规划发展占地万亩的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发展起了休闲农业与生态观光,打造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园区,可带动当地6个村、3700多户农民致富。

  在万荣县,方源果酒有限公司以柿子、苹果、葡萄等水果为原料,采用低温发酵方法和生物技术,酿制高端果酒、果醋,年产各类果酒300多吨,年产值可达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大大提高了果品附加值。

  农业不再止于耕田养殖,光伏、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让农业既有效益更有活力。

  就拿光伏产业来说,让农户实现“阳光”增收。从2015年试点至今,全省建设光伏扶贫村级电站5479座、集中电站53座。到2020年底,光伏扶贫项目累计结算收益36.1亿元。

  兴盛垴村距武乡县城10公里,曾是一个依靠传统种植的纯农业村,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

  近年来,村里充分发挥光伏收益资金作用,修建柏油路、水泥路总计9.4公里;完善村综合文化娱乐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铺设更换自来水管……村里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

  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其中联村光伏电站收益20万元。“光伏发电项目彻底解决了村集体无收入、办事没资金的难题。”村干部李红星介绍说。

  绚丽出彩,路在前方。让我们乘着新时代的春风,满怀建设美丽乡村的激情,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的壮美画卷。(赵建军)


https://nyncj.sxxz.gov.cn/zwyw/szfyw/202108/t20210806_3664981.html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