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的“种田经”
来源:    时间:2021-08-17    作者:

  8月初,重庆市荣昌区久丰水稻股份合作社种植基地里,前不久插上的晚稻已长到20多厘米高,一片片中稻泛着金黄,即将迎来收割季节。

  “今年,我们既种了一季稻,又试种了双季稻,虽然农活儿比往年多,但以前人工干的许多活儿都被机械取代,现在没有以前那么累了。”合作社负责人、重庆市三八红旗手张玲玲说。

  有了机械化,种田省时又省力

  张玲玲和丈夫蓝云霞都是荣昌区清江镇分水村人,十几年前,他们离开家乡到城里创业。2012年,因看到乡亲们大多还采用传统方式耕作,收益不高,两口子毅然回乡创业,在清江镇竹林村承包了200亩稻田,尝试机械化种植水稻。

  “农业的出路在机械化、规模化。我们父母那辈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张玲玲告诉笔者,由于田地零散,不适宜大型机械,家乡机械化程度一直不高,水稻种植的人工投入很大。

  签下土地流转协议后,夫妻俩租来农机修路整地,对农田进行了宜机化改造,“第一年,因为田里螺、虾太多,种下的秧苗很快被吃个精光。我们一边请人捡螺、虾,一边补秧苗,折腾了四五次,才让秧苗成活了百分之八九十。”张玲玲说。

  第一年种植基本成功,2013年,夫妻俩发起成立了久丰水稻股份合作社,扩大种植和经营规模。此后几年时间里,夫妻俩陆续在清水镇、四川泸州市泸县流转了1700多亩田地,建立了两个基地,其中水稻种植达1400多亩。他们还陆续购置了旋耕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农机设备。

  “现在从育秧到收割,农机成了主要劳动力。”蓝云霞告诉笔者,有的机械设备已更新了两三代。他们用流水线育秧机育秧,用大型旋耕机耕田,插秧有乘坐式插秧机,喷洒农药用植保无人机,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稻谷,烘干稻谷用循环式烘干机。“平常三四个人就能管理好基地,育秧插秧30来人就够了。种1400亩水稻,感觉比以前种点自家田还轻松。”

  这几年,当地政府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实现了“水电气路田”五个全覆盖,为全机械化耕作奠定了基础。除了经营自己的基地,合作社还向周边水稻种植户提供机耕、育秧、插秧、病虫害防控、机收等社会化服务,每年惠及1万亩农田,减轻了种植户的负担,自己也多了一份收益。

  增产提质,打开增收新大门

  人工成本降下来了,但土地租金的负担仍然较重,夫妻俩一直在琢磨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种植双季稻是提高土地产出的一个有效途径。多年来,当地农户普遍种植单季稻,虽然有人试种过双季稻,但由于人工成本高,产量低,最终放弃了。今年初,夫妻俩决定试一试。

  为了节省人工,第一季稻,他们采用直播方式,即将催芽后的稻种直接撒进田里,省去育秧、插秧环节。直播那天,一些村民前来围观:“直接把种子撒田里头,这还想收谷子呢?”

  夫妻俩的心里也是忐忑不安,每隔几天就去试种田察看。稻子一天天返青、长高、抽穗,他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7月上旬,试种的30亩早稻迎来收割季节,亩产650斤。

  “虽然产量比预计的低,但对我们来说,算是成功的。”蓝云霞告诉笔者,双季稻平均产量本来就比较低,加之因为丈量面积有误差,种子撒得密集了一些,对作物生产和产量产生了一定影响。“我们是第一次尝试,以后会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亩产量。”

  早稻收割后不久,他们采取机插方式种植了30亩晚稻。如今,已下田20多天的晚稻长势良好。

  除了种植双季稻,夫妻俩更早就开始尝试种植优质稻,更新水稻品种。这种稻因为口感好,也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香稻”。优质稻的产量虽然略低于普通杂交稻,但口感更好、味道更香,稻谷价格每斤能比普通稻高出1至4角,大米价格每斤能高出2至4角甚至更高。

  “别小看这小小的几角钱,算起来可不得了。”张玲玲算了一笔账,按优质稻价格一斤多0.2元计算,每吨就要多400元,他们每年收成700吨,就能多收入28万元。“产量虽然低一点,但收益更高了。”他们的优质稻大米已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创新经营,深耕粮食深加工

  走进久丰水稻股份合作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久丰粮食银行”六个大字。

  “‘粮食银行’的主要载体其实就是仓库。我们合作社建有4个粮仓,可以存储2000吨粮食。”张玲玲介绍说,“粮食银行”有“存取、保障、换算、兑现”等功能,一方面能实现粮食错峰销售、低储高卖,保障了粮食安全储存,另一方面可以让周边种植大户将稻谷存进仓库,需要时来取,也可换成钱,需要时再购买。

  种粮大户将稻谷存入“粮食银行”,合作社收取一定的仓储费。“存储总时长1至6个月,每吨仓储费40元,总时长7至12个月,每吨仓储费80元,最多存储时长不超过12个月。”蓝云霞说,今年,种粮大户们的储粮意愿都比较高,预计仓储量将达到900吨。

  笔者采访时看到,“粮食银行”建设了智能监测系统,各粮仓里设有40个温度测量点。“如果哪个点位的温度超过正常值,管理人员会打开风机进行除湿降温。”张玲玲说。

  “最初存粮取粮的还不少,随着‘粮食银行’内可选择的品种多了起来,大家更倾向于换成钱。刚打下的湿谷子是每斤9角,晒干后稻谷根据品级能卖到1.3元至1.35元左右。”张玲玲说,去年优质稻卖到了每斤1.4元以上,品质特别好的卖到了1.7元。

  依托“粮食银行”,张玲玲夫妻俩购进了18台设备,开办了一家日加工能力80吨的大米加工厂,加工厂除加工合作社的粮食外,还对农户和周边其他大户开放,实现互利互惠。“只要大米不要糠壳的不需要加工费,要糠壳的每吨收取200元加工费。”

  大米加工厂里机器轰鸣,两名女工正在给大米装袋、抽真空。她们家里的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按500斤稻谷折合当年市场价拿流转金,她们则长期在合作社务工,一天挣60元,加班另算,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

  张玲玲告诉笔者,加工厂生产的大米不仅走上了荣昌区居民的餐桌,还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走出了荣昌。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他们还牵头开通了“清江集”线上销售平台,将大米及当地其他农产品按时配送到城区。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升级‘粮食银行’,把仓储能力提高到5000吨,日加工能力提高到200吨,同时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张玲玲说,“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和乡邻的支持,我们还要努力提高企业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108/t20210813_9578367.html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