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是连接农业和农民的切实载体,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不仅有助于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吸引人才、资金、技术顺流而入,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在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多元以及产销地分散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形成了品类丰富的各类产业带,仅《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就重点发展了10类144种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但即便是在成熟的农产品产业带上,“大产小农”“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丰产不丰收、丰收不惠农”的现象依然普遍。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何仍如此困难?供应链不集约是关键困境。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我们曾学习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供应链体系建设经验,试图更好地解决产销问题,包括但不限于鼓励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生产经营、推广农超对接模式、发展新型供销合作社等。尽管如此,传统的多层级采购批发供应体系并未有很大改变。
以生鲜农产品为例,即便是在较为成熟的产业带上,生产端的小农户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消费端的需求和市场分散,客观上形成并固化了层层分解风险并享有环节相应收益的多层级采购批发供应体系。但这类体系链条冗长,不仅效率低、损耗大,也拉长了生产者与消费市场间的时空距离,使得市场信息反馈不畅通,反而容易形成周期性的跟风生产和产品烂市问题,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稳定增收。这就像一个困局,将农产品困在市场风险高、收益低的定势中,也就很难吸引到人才与资金的长期投入。
产业振兴过程中,如何破解上述传统供应链困局?
伴随电商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物流体系日趋完善,新电商平台的迅速发展,孕育出了换赛道解题的创新实践者。近日,笔者关注到四川成都的一位“新农人”肖怀东――在拼多多“原产地直发”电商模式下创新“仓库+物流”式供应链,可以作为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创新实践案例。该案例呈现出供应链集约化整合、产业组织化和产业链收益留存在地化的重要实践,为破解产业振兴过程中的供应链困局带来了新的启发。
首先,“原产地直发”模式成为供应链集约化整合的重要创新。从返乡新农人肖怀东的实践案例来看,依靠四川蒲江丑柑的原产地品牌和口碑优势,借力新电商平台的销售模式,打造出线上爆款单品。伴随销售量的增加,肖怀东创新了集收购、冷藏、分拣、打包、物流于一体的“仓库+物流”式供应链,最快只需3小时即可完成从采摘到发货的环节,省去中间分拨环节,直发物流干线,大大缩短了运输周期。这一创新模式,集约化地实现了“原产地直发”、消费者餐桌与田间地头的直连,有效破解了传统供应链体系高损耗、低效率的问题。
第二,农产品供应链创业者同步成为产业组织化的新型推动者。以肖怀东为例,“原产地直发”新农人不仅可以整合作为“本地人”的社会网络关系、文化习俗等潜在社会资源,稳定地维持合作关系,更能在信息化的供应链体系下,依据以销定采、快速响应、降低损耗的显性优势,优化与农户、合作社的双线签约关系,前瞻化地制定次年销售计划,采用预订单种植模式,将计划销量的1/5在果树开花时即交付订金下单,其余销量依据实时行情在产果时期现场收货。这一做法以市场为基础,既通过局部预订单种植前瞻地规划销售和生产,也通过实时随行就市的采购缩短生产者与市场的“时空差”,有助于产业的组织化水平提升和可持续性增强。
第三,产业链的在地化推动了产业收益留成的在地化,而收益留成的在地化是吸引人才留下、激发创新活力的核心机制。原产地直发模式下的“仓库+物流”式供应链,意味着在直发前几乎所有供应链环节都发生在本地,这大大促进了本地就业,将产业链上的收益留在了当地。在肖怀东的案例中,订单需求的集成,不仅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还促进了分拣、打包、快递装配等行业劳动力分工,吸纳了长产区闲散劳动力和种植户空闲劳动时间的投入,促进了充分就业,带动了更大范围的农户增收。据了解,目前与他合作的农民约有4000户,仓库分拣中心平均每天约有300人工作,店铺本身也吸引聚集了一批“95后”员工。
这类创新实践不是孤立的,它所昭示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机制和模式正在形成。但机制和模式的孕育需要适应的土壤和环境。既有困局之下,人才的回流和供应链的优化,尤其需要外力扶持和引导。以“原产地直发”为例,在既有的产业带特色区域所具有产量和区域品牌基础上,需要新电商平台以专门对接、资源倾斜、活动扶持等综合措施,帮扶有潜力的新农人完成平台上的“原产地直发”店铺建设,助其不断完善农产品上行模式,从而反过来强化产地建设和优化供应链,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助推产业振兴。新电商平台要勇于担当,与一个个扎根乡土的新农人互促共进,让新农人成为新机制和新模式的开发创造者,让平台成为新机制和新模式的发现者、培育者,进一步挖掘“互联网+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潜力。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