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农业农村局、教育局,有关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
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的通知》(农办科〔2020〕15号)精神,现就我省推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重要意义
2019年,农业农村部联合教育部启动“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广泛动员涉农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利用5年时间培养100万名具有较高学历的乡村振兴带头人,打造100所左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全面提升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安徽省教育厅联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启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计划打造一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推介人才培养优质校,按照“广泛推荐、优中选优、引领示范”的原则遴选优质教育资源,畅通农民学历教育发展通道,有利于推进涉农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用优质院校培养优质人才,在涉农院校中树立产业办学导向,示范带动涉农院校创新体制机制,突破传统学校围墙内办学的局限,真正实现产业链上培养人,生产实践中培养人,形成贴近农业农村的人才培养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一)育人理念先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乡村振兴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围绕地方主导特色产业开展人才培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耕读教育,培养生产经营能力优、科学文化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现代农民。
(二)专业特色鲜明。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依照专业目录及有关规定设置相关专业,涉农职业院校可自主开设专业方向,体现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新产业新业态融合趋势、新成果新技术应用趋势,培养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培养模式创新。遵循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特点和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量身定制培养方案,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积极探索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突出农民的实际特点,与生产结合、与市场结合,满足农民求学并兼顾生产的现实要求。培养内容实际、实效、实用,培养形式注重集中与分散教学、农忙与农闲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高素质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
(四)师资队伍健全。具备与培养规模适应的农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熟悉农业农村产业,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充足,师生比科学合理,有来自企业或生产实践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和拔尖师资在一线教学。
(五)培训资源丰富。具有产教深度融合的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新型经营主体、产业示范园等,建设集实践教学、技术展示、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能够在教育培训中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三、工作程序
推介院校包括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等。
(一)院校自荐和市级推荐。11月30日前,各涉农高校、涉农高职院校填写推荐材料,包括院校基本情况、工作背景、前期基础、工作方案等,工作方案要明确今后5年院校涉农人才培养计划,确定产业方向、培养模式、数量规模及社会效益等(推荐材料模板附后,一式四份);各市农业农村局、教育局组织本地涉农中职学校填写推荐材料,原则上每市推荐1所学校。涉农高校、涉农高职院校及省农业农村厅所属有关学校推荐材料直接报送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纸质件三份及电子稿)、省教育厅高教处(纸质件一份),涉农中职学校推荐材料由市农业农村局、教育局报送。
(二)省级推荐。12月15日前,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教育厅组织审核确定推介优质校名单报农业农村部、教育部。
请各市和有关学校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服务“三农”、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做好组织推介工作,确保推介的学校应具有良好口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联系人:吴金芳;联系电话:0551-62650263;邮箱:ahkjcc@163.com。
省教育厅高教处联系人:任雯君; 联系电话:0551-62815925;邮箱:ahgj_wl@126.com。
附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推荐材料(模板)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安徽省教育厅
2020年11月17日
附件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推荐材料(模板)
一、基本情况
二、工作背景
三、前期基础
四、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目标
(三)工作内容
(四)工作进度
(五)保障措施
五、评价意见(此项单独一页)
学校学术委员会意见: 盖章 2020年 月 日 |
市农业农村部门意见: 盖章 2020年 月 日 |
市教育部门意见: 盖章 2020年 月 日 |
省农业农村部门意见: 盖章 2020年 月 日 |
省教育部门意见: 盖章 2020年 月 日 |
六、附件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