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膜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来源:    时间:2020-11-19    作者:

  近几年来,通化市棚膜经济已经从原来单一的蔬菜生产为主转变为生产瓜、果、花卉、中药材等多种产品,根据园艺果品属性,科学选择适宜的棚膜管理方式,获得更大的收益。

  时值中午,大棚内三层遮光布阻挡了阳光的直射,一盆盆君子兰正处于休眠期,油亮的叶片显示着它们长势良好,让记者格外期待它们美丽绽放的那一刻。棚外的气温在12摄氏度左右,棚内的室温显示只有9摄氏度,负责人王钦恩告诉记者,他现在主要的工作就是控制室内的温度,通过人工调节温度,减少光照,让君子兰处于休眠期,待到春节前进入盛放期。王钦恩对记者介绍说:“花卉进入休眠期是比较稳定的,它不会得病,行情不好的话我还可以多放一年。”

  目前,王钦恩在东昌区环通乡长流村保护地承包了6个大棚,种植油匠、和尚、佛光等10多个品种近4万盆君子兰,远销广州等南方城市,年净利润达10多万元。

  在保护地的另一个大棚内,农民纪海波种植的南方蔬菜――芦笋正在养根,与花卉属性不同,他趁着午后光线充足,打开了大棚的覆盖物,让芦笋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并根据棚温适时通风,防止灰霉病等病虫害的发生。

  不仅是在长流村,近年来通化市棚膜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棚膜经济生产面积近1万亩,产量达到2万吨。今年新建水果、花卉生产棚室面积1200亩,食用菌生产棚室面积850亩。通化市大力推行设施园艺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鼓励专业合作社、企业发展设施园艺生产,由传统单一的蔬菜品种向花卉、食用菌、山野菜、大棚水果等优势产业发展,探索租赁经营、农超对接、网络销售、产业融合发展等新型发展模式,增强产品流通能力及市场占有率,目前基本形成了春提早和秋延后、反季节蔬菜供应的生产体系。棚膜园区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原文网址: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011/t20201118_7747064.html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三农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网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