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正对我国确保粮食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新增农村转移人口8000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1/4,达到1.24亿人。
这组数据背后,隐含的是新时期粮食供需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方面,城镇化率的提高,代表着更多人的生活水平将获得提升,进而导致包括粮食消费习惯在内的消费行为升级。另一方面,农业就业人员占比下降,叠加乡村老龄化程度增加,这意味着对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变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居民粮食消费升级为导向,保持粮食供需相对宽松,提高抗御国际国内市场波动能力,即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也更需要未雨绸缪。
粮食安全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预计,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可能由1.35亿增至2.65亿。这表明,虽然近年来全球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供应总体宽松,但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的基本情况是: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粮食生产的先天条件相对比较薄弱。要保证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打造中国粮食供给的“安全网”“护城河”就十分必要。
这意味着,在资源方面要继续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稻谷、小麦等口粮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同时,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科技方面,应鼓励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加快转化,以技术进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人力方面,针对《报告》提出的农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和乡村人口老龄化趋势,一方面可以鼓励有意愿的企业和个人投资投身农业,增加新生力量;另一方面,在保证人民生活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适当利用价格杠杆和市场规则,逐步提升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从业人员的收入,增强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越是高水平的发展,越要重视基础的牢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倘若粮食受制于人,必然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绝对靠不住的。
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粮食安全制度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要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农村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的配置效率,激发农村内在活力。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层面上,看得更深一点、更远一点,切实增强保障能力,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