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粮食丰收依然要重粮惜粮
来源:    时间:2020-09-25    作者:

  9月23日,农业农村部宣布,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高位增产。在疫情与灾害叠加的多灾之年,粮食生产能获丰收,既来之不易又意义重大,也让我们对粮食产业有了新的认识。粮食生产极端重要,又是天然弱势产业,必须坚决筑牢产业基础和补齐发展短板,要在全社会形成重粮惜粮的浓厚氛围。

  粮食丰收来之不易。今年的粮食生产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春耕备耕时过“新冠肺炎疫情关”,南方水稻双抢时过“洪涝关”,东北秋收前过“台风关”,还过了草地贪夜蛾“病虫关”,最终实现丰收。这启示我们,农业面临的各类风险日趋增多,极端气候导致的农业灾害及重大突发事件等不确定性因素,都可能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必须夯实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和提高抗风险能力。

  粮食丰收意义重大。今年粮食有望高位增产,证明中国饭碗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宽广的回旋余地,为充实居民“菜篮子”、农民“钱袋子”作出了贡献,赢得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主动权,让我国的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即使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也未对我国构成实质性威胁。这说明,以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我国能够从容应对全球粮食市场异动。

  人们对粮食安全高度关注,担心粮食供给紧张,这是可以理解的,说明吃饭问题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分量是很重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须臾不能放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粮食供应始终没有出现问题,无论是上千万人的武汉还是偏僻的西部乡村,即使采取了严格的封闭管理措施,人们也没有饿肚子。实践表明,“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重粮抓粮、爱粮惜粮任何时候都是睿智的。不能因为粮食产业的产值低,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小,便轻视粮食、忽视农业。

  我国稻谷和小麦已连续多年产大于需,库存逐年增加。对此,有人认为,不需要种那么多粮食,只要有钱,哪儿都能买到粮食。然而,事实是到了危急关头,花大价钱也难买到;即使能买到,也不够吃。毕竟,全球粮食的可贸易量只是中国产量的一半。还有人认为,18亿亩耕地红线没必要守,把耕地用于非农建设,可以创造更多财富。但事实是,人多地少的中国必须保有一定量的耕地。毕竟,高标准农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四成,大部分耕地还是中低产田。

  毋庸讳言,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始终不容忽视,行政推动是中国粮食安全之路的一条重要经验。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总体步入增长通道,持续时间之长、增长幅度之大、稳定程度之高,历史罕见。原因之一,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声音,中央始终保持了支持粮食生产的战略定力,强调财政支农、耕地红线。今年,国家更是把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下达各省份。这说明,近年来的支粮政策体系是成功的。随着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支持粮食发展的政策取向不能变、政策力度不能减。

  今后,要下决心把粮食生产的基础打得更牢,尤其要持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现实中,农民种地面临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要让种粮在经济上不吃亏。为此,要推进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摊薄粮食生产成本;调整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合理确定收购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推进谷物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让农业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更从容。(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乔金亮)


原文网址:http://www.hljagri.org.cn/rdgz/xgxx/202009/t20200925_808521.htm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