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原标题:集体经济兴 小康基础牢
日前,笔者到河北多地调研走访,无论是武安市白沙村,还是内丘县岗底村、正定县塔元庄村,这些已经实现“村强民富环境美”的村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曾经守着薄田穷得出名,如今安居乐业令人生羡。这些村庄实现从“穷”到“富”转变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坚定不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白沙村等村庄的实践证明,在农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仅有效破解了村集体“空壳化”问题,还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生态建设、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从根本上筑牢了小康生活的基础,探索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层面看,在农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能够更加高效、集约利用现有生产要素,甚至激活一些沉睡的资源。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环节,并提出“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从实践效果看,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一方面让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降低了外出务工成本,增加了农民有效收入;另一方面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既有工资性收入,也有财产性收入。
从农村社会发展角度看,集体经济的成长,让村级组织有了更多资金可以投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是对财政资金投入的良好补充和完善。以白沙村为例,村集体对农民住宅、村庄道路、村级剧场、体育馆、幼儿园等设施不断投入,增加了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加快了全村的小康进程,提升了小康生活水平。如果仅靠普惠性的财政资金投入,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如此高的层次。特别是在生态建设方面,一些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庄,要么在生态投入方面加大力度,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要么本身就是靠生态产业起步,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从推进乡风文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层面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增强农民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公信力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中,个别软弱涣散的村两委干部之所以缺少威信、在工作中无所作为,就是因为没有能力、没有实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以白沙村为例,这个村庄每年为村民固定发放18项福利,几乎涵盖群众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村民的获得感越强,对村两委干部的信任感就越强,对村庄的归属感也就越强,每个人的文明举止都体现在日常“富而好礼”的言行中。(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陈发明)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