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优”农业撑起山西农民小康梦
来源:    时间:2020-08-17    作者:

   2020.8.11.3.jpg

  药茶、小杂粮、干鲜果、中药材……一个个又“特”又“优”的农产品,成为山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铁杆庄稼”,让这块贫瘠的黄土地充满了生机。

  “金太谷,银祁县,广吃米面的榆次县。”这是晋中百姓介绍家乡的一句俗语。

  入伏不久,山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晋中市太谷区西曲河村的薛永明夫妇,却更加忙碌了。

  “棚里的西红柿正是采摘的时候,可不敢耽误。”薛永明管理着两个西红柿大棚,这种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西红柿,在市场上按串卖,金贵得很,平均每个拇指大小的西红柿能卖到1块钱。

  地处晋中盆地的太谷区,自然条件优越,多年来以农业发展较快闻名。

  近年来,山西立足“特”“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位推进“优化政策体系、优化产业布局、优先发展骨干企业;建项目、建基地、建品牌;提升产品创新研发能力、提升产业集群综合效益”的“三优三建两提升”工程,与有机旱作农业、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南果中粮北肉”出口平台建设等结合起来,立足各地实际,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差异化发展,着力打造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太谷这个农业县区是山西发展“特”“优”农业的缩影。2016年以来,山西以全域化、全要素、全产业对太谷农业进行布局,在此建设“山西农谷”,并将其作为“农业硅谷”来打造。太谷区通过发展设施蔬菜、苗木花卉、干鲜果、规模养殖等现代农业,撑起了农民的小康梦,2019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薛永明所在的西曲河村,地处丘陵和山区交汇处,村里的170多亩荒地、350多亩荒山,曾撂荒多年。如何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获得收入,一度是该地区脱贫攻坚的关键。

  西曲河村党支部书记薛荣生说,20多年前,当地的村干部们大胆构思,学习引进大棚种植技术,将温室“移”上荒山,建成了全国首创的旱垣温室。2018年,村里将500多亩土地流转给企业,建起水肥一体化的现代旱垣温室园区,采取“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每年村集体收入5.1万元、合作社收入4.9万元,还吸纳24户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2018年脱贫的薛永明就是其中之一。他种了十来年大棚,但每年的收入并不高。“过去在村里种自己的大棚,刨去投资,一年收入***,现在承包了两个企业大棚的管理工作,除了劳务工资,每收获一斤西红柿还有一块多钱的提成,每年纯收入5万多元。”

  太谷区小白乡白燕村的村民范红海以前靠种地维持生计,如今从农户变成太谷美园农林合作社的技术主管,每天除了与园区的村民打交道,还经常与农业大学的教授、林业学校的学生交流育苗技术。

  小白乡党委书记王艳介绍说,近年来,乡里建成万亩苗木推广园区,发展苗木产业,同时拓展设施红枣、四季葡萄等产业,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户增收。2019年,白燕村村民人均收入2.2万元。

  位于太行山区的长治市平顺县,山高林密,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在平顺县青羊镇车厢沟绿色有机中药材封闭示范区,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共享模式,建设了多品种试验基地、育苗基地。基地内试验选育中药材品种73个,推广品种32个,与山西医科大学共同成功研发推广党参专用生物肥料,推广“黑小豆套种柴胡、黄芩”种植模式、覆膜打孔培育党参种苗等技术,建立了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程,促进了中药材产量和质量提升。

  这个规划面积5000亩、目前已种植3200亩的有机中药材封闭示范区,覆盖了青羊镇王庄、路家口、南北头等8个行政村的1643户、4754口人,受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700多人。

  晋北雁门关外的朔州市右玉县,70多年坚持不懈造林绿化,为发展无公害出口农产品提供了优良生态环境。

  右玉县图远实业公司的主打产品冻干德国小香葱就受益于此。因符合国际各项食品安全标准,这种产品年平均外贸出口额700多万美元,且不断增长,今年前半年的销售订单就已达到去年全年订单总量。

  图远实业公司董事长刘军说,通过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经营模式和“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体系,他们建了50亩温室大棚,建设了3500亩高标准小香葱种植基地,带动2000余农户增加收入1400多万元,户年均增收7000元。

  药茶、小杂粮、干鲜果、中药材……一个个又“特”又“优”的农产品,成为山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铁杆庄稼”,让这块贫瘠的黄土地充满了生机。

  孙亮全 张千千


原文网址:http://nyncw.sh.gov.cn/xyyw/20200811/64a676b3611945ac93efd25a2495483f.html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