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大体系”加快推进通化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
来源:    时间:2020-08-04    作者:

  通化市持续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视频会议、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村庄清洁行动夏秋战役现场推进会议,制定了《通化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通化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通化市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通化市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一个率先、五个走在前列”战略部署,全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加快建设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村产业兴旺。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一是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7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27万亩,经济作物52万亩(不含林下)。科学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农作物优质品种覆盖率超过95%以上,优质稻米种植面积超过80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7%,有机绿色水稻生产面积达到20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2%。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超过7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3%。二是稳步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依托大健康产业发展,立足优势特色生态资源,稳步提升人参、道地中小药材、山葡萄、蓝莓等优势园艺特产业种植面积。园艺特产业种植面积超过90万亩,其中林下参面积近40万亩,园参留存面积1800万平方米,中小药材种植面积近6万亩(五味子1.8万亩,贝母1.5万亩,天麻1.4万亩),葡萄种植面积3.64万亩(酿造葡萄3.3万亩),蓝莓种植面积0.8万亩,花卉种植面积5.2万亩,烟叶种植面积2.8万亩。三是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步伐。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950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87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7户,省级44户。通化县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和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典型县;通化县英额布镇、柳河县安口镇入选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了8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凸显。

  加快建设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农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农业,发展绿色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一是夯实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2.45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8.9万亩,其中,通化县2.9万亩,柳河县4.8万亩,辉南县8万亩,集安市2.5万亩,二道江区0.4万亩,东昌区0.3万亩,通过项目建设,将逐步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二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不断完善和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功能和作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0个以上,推广保护性耕作、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等新型配套技术120万亩(次),有效推动了化肥农药零增长。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余人、农民9万余人次。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建设国家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26个,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到了500余个。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同比增长5%。四是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不断拓展物联网技术在水稻、设施蔬菜、人参等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等数据支撑能力。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扩大“农家网店”规模,建设益农信息社685个,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

  加快建设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一是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鼓励农民通过自愿互换、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经营主体种植规模。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2.48万亩,占二轮家庭承包面积的41.2%。二是加快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以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股份合作等方式广泛吸纳分散农户,实现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全市共发展农民合作社4719家,家庭农场2022家,有效促进了通化市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


原文网址: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008/t20200804_7394516.html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