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地仅剩40厘米至60厘米厚 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来源:    时间:2020-07-31    作者: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黑土是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不可再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表示,自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开垦以来,东北黑土地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再加上重用轻养、土壤侵蚀等原因,造成了黑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功能出现退化。“几十年来,黑土层平均每年减少1厘米,现在只剩下40厘米至60厘米厚了,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东北四省(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商品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但是,受不合理耕作方式等因素影响,东北部分地区黑土地长期***、土壤结构退化、风蚀水蚀加剧,对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在东北适宜区域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是东北地区耕作制度的一场革命。中国农科院土壤培肥与改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徐明岗表示,保护性耕作是一项能够实现作物稳产高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农业技术,其核心要求是在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开展免耕播种,具有防治农田扬尘、水土流失、培肥地力等作用。 

  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监测,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5年后,表层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0%,10年后增加21%,15年后增加52%。东北地区监测显示,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农田扬尘35%以上,减少地表径流40%至80%,每亩可节省作业成本50元以上。 

  其实,早在春耕备耕时节,东北黑土地保护就迈出关键一步。2月份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行动计划将东北地区玉米生产作为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重点,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 

  今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试点面积已达到4000万亩。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王甲云告诉记者,从国家层面制定行动计划,将东北地区推行保护性耕作上升为国家行动,加强政策引导、改变传统耕作制度,对遏制黑土地退化、恢复提升耕地地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非常必要而且切实可行。中央财政将从现有渠道安排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补助资金,支持开展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作业及建设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 

  为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农业农村部组织成立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专家组,为行动提供决策服务和技术支撑。东北四省(区)农业农村部门分别成立省级专家组,研究制定主推技术模式和技术标准,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各地开展保护性耕作监测试验,促进技术模式优化和机具装备升级,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骨干企业、推广服务机构合作共建保护性耕作科研平台。 

  当然,保护性耕作在推广中还面临一些难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李洪文说,保护性耕作往往被当成“懒汉田”,部分农民较难改变传统观念、不愿尝试。其实,保护性耕作更需要科学管理。充分发挥保护性耕作的多重效应,绝不是简单的“撂荒式”操作就能达到。从耕作制度层面看,需要农艺与农机高度融合,机械收割时,在作业速度、切割尺寸、多段切割等方面对农机性能和机手技能都有较高要求。 

  发挥好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头作用至关重要。徐明岗认为,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要有承担任务的载体,像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就是很好的载体。他们有保护黑土地的强烈意愿,又有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条件,可以优先作为试点工作的承担者。同时,让农民广泛接受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建议国家设立保护性耕作专项补贴,对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提高定额补贴标准。 


原文网址:http://www.hljagri.org.cn/rdgz/xgxx/202007/t20200729_806173.htm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