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强农惠农新政来了 36项具体措施瞄准发展痛点
来源:    时间:2020-07-23    作者:

  今年强农惠农新政增加了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具体支持措施,体现了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理念。这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给各地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一条道路。

  近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2020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6大类36项具体政策,条条瞄准了当下农业农村的发展痛点,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与流通、农业绿色生产与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田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生产救灾、乡村建设六大领域将得到重点扶持。

  专家认为,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出台强农惠农新政,是国家对“三农”支持政策的一次系统梳理和精准细化,含金量很高,可操作性很强,体现了政策向基层下沉、让百姓受益的导向。

  强化可操作性,明确量化指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这种重中之重的位置不能动摇,而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祥峰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强农惠农新政重点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补齐农村短板,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一直以来,生猪稳产保供备受社会关注。该政策中,有关农业信贷担保服务政策的重点是服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突出对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支持。记者注意到,政策明确对生猪调出大县实施奖励,明确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支持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生猪大县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近期,有关部门落实生猪养殖用地、抵押贷款试点和环评等政策措施,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对生猪生产的扶持政策很有力,规模养殖场的积极性很高。”江西省崇义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在政策带动下,该县完善现代生猪良繁体系、优化生猪产业布局。今年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两项指标不断向好,全县已新建、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6家,可新增年产能12.3万头。

  “新政提升了政策落地的可操作性,多处明确了量化指标。”此举给王祥峰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政策提出的部分量化指标:2020年首批启动支持建设50个产业集群,继续创建3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259个镇(乡)开展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确定2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市、区、旗)名单,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等。

  不仅要量化指标,更要质的飞跃。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在解读此政策时表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原则,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着力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和关键环节,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

  财政支持既要见物,又要见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眼下,这已成为共识。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但当前,缺人才、空心化、老龄化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坦陈,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人才虹吸效应,乡村振兴存在“缺人才”现象。

  按照规划,到2020年底,高素质农民数量要达到2000万人。这也意味着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农村的环境留住人,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以人才发展引领农村全面进步。

  对症下药,2020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特别强调了培育高素质农民,重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经营者、产业扶贫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专业种养加能手等培养计划,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王祥峰认为,“针对难题,解决难题”体现出该政策的精准一面。比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方式聚焦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对象聚焦服务小农户,服务环节聚焦农业生产的关键薄弱环节和农民急需的生产环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政策聚焦鲜活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问题,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等。

  同时,针对农业生产亟须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新政也明确表示对先进适用技术提供落地支持。例如为促进旱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今年新增了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支持政策,示范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垄作(膜)沟灌、测墒节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另外,还强调集成组装耕种管收全过程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等关键技术问题。

  “要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表示,目前全国90%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0%,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84%以上的行政村,但“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

  新政明确,中央财政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县予以激励支持,主要用于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建设。

  聚焦瓶颈制约,向产业集群发展转型

  相对以往,新政传递出哪些新信息?这是很多人关注的重点。

  “相对于去年的强农惠农政策,今年的新政增加了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具体支持措施,体现了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理念。”王祥峰注意到,去年政策仅在第4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政策中提到“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但具体建多少、怎么建并未阐述。本次新政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作为第3条单独提出来,从操作层面作出了具体部署,聚焦瓶颈制约和新业态培育出台政策措施,引导区域农业从同质化企业集中向产业集群发展转型升级。这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给各地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一条道路。

  作为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王祥峰也关注到此次新政给农业科研院所带来的机会。

  今年36条新政中,多条政策落地都需要科技提供支撑。比如,“奶业振兴和畜牧业转型升级”“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业生产救灾”等,做好这些工作的根本依托在科技创新,需要科研院所从源头上寻求高科技含量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作为支撑。

  新政提出了问题,政府相关部门、来自农科战线的专家将和农民兄弟们一道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们农业科研单位的主责主业就是搞科研,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科技供给。搞什么科研?当然是搞生产急需的、农民关切的、党和政府关心的科学问题,研发‘接地气’的成果。”王祥峰强调,“从生产中来,再到生产中去,始终是我们搞农业科研坚持的理念。”(本报记者 王延斌)


原文网址:http://www.hljagri.org.cn/rdgz/xgxx/202007/t20200723_805917.htm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