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靠桑叶茶致富,主动申请摘掉低收入户的“帽子”。
房山石楼镇 二站村
房山区石楼镇的低收入村――二站,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周边四个富裕村的“老师”,带动上千户乡亲们一起发展“清香产业”――桑叶茶。二站的低收入户老赵,在实现增收后也主动找到村委会,申请摘掉低收入户的“帽子”,村干部乐呵呵地表示同意,这件事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在桑叶茶这项产业的带动下,再结合促进就业、社会力量帮扶、社保兜底等一系列政策,二站村已有379户、901名低收入村民成功“摘帽”。
往昔
砖厂产业关闭 村民入不敷出
老赵名叫赵海行,今年55岁,黑脸膛、寸头,朴实的农民模样。“主动申请‘摘帽’,究竟是哪来的自信?”听记者这么一问,老赵抬手指了指立在村口的大牌子,上书“桑叶茶”三字,说:“增收全靠它!”
老赵坐在石礅上,给记者讲述了过去的日子。早年间,村里有个砖厂,年产1亿块红砖,村委会盖起了办公楼,村民也大多在厂里打工,很是稳定。
因为生态原因,砖厂在2005年被关停,老赵夫妇失了业,没别的本事,只能到周边村打零工,收入没保障,还要供孩子上学,常常入不敷出,家底越来越薄。“那时候想,好日子?猴年马月的事!”老赵说。
变迁
引进林下经济 走上致富新路
“我带您转转。”老赵起身,带记者进村。道路笔直平坦,两侧是林海,树下是270亩蛋白桑茶。
2017年,二站村引进了林下经济,种了120亩天南星、30亩药用牡丹和150亩蛋白桑茶树,几个月后,前两者因为长势欠佳赔了钱,唯独这桑树枝繁叶茂,桑叶卖给加工厂,不仅收回了本钱,还补上了天南星和药用牡丹的亏空。
初次尝试种植便获得成功,村民代表会上,大家伙儿心气儿很足,都同意在蛋白桑上做文章,鲆惶踔赂恍侣贰U蚶镆哺Γ盗伺┮底依锤牧纪寥溃鞍崖觥敝傅肌T谕饩痰拇迕窠估滓脖唤辛嘶乩矗⑾郑R冻酥谱魉橇现猓鼓苣鸫缀椭撇瑁绕涫侵谱魃R恫瑁谌嗟匾延谐晒Π咐
二站村计划发展桑叶茶产业的消息传开后,镇区政府又帮忙对接了“中国茶都”福建安溪的茶厂。为了省下机票钱,五位村干部决定自驾前往2000公里外的安溪县。
村民们没想到,村干部们只用5天就打了个来回,除了拉回安溪铁观音的制茶设备,还造访了厦门、合肥,引进了茶叶包装生产线。更令乡亲们兴奋的是,还有一位安溪制茶师傅来到了二站村。
老赵跟几位低收入村民前去拜师。接下来的三个月,师傅将技艺和盘托出,采茶、切茶、杀青、压榨等十来道工序手把手地教。与此同时,对口帮扶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的师生也为桑叶茶设计了推广方案,从包装、推广、电商销售等多个方面提供免费的智力支持。
今朝
周边4个富裕村组团来“取经”
从每年的5月中旬至11月底,老赵和村民们都在忙着采茶、炒茶。如今,二站村产出的桑叶茶,已经成了房山区农业的明星产品,去年售出4000多斤,远销全国多个省份,其中就包括铁观音的“老家”安溪。就连周边4个富裕村,也派了好几拨代表前来学习经验。曾经的低收入村,成了十里八乡的增收“明星”,低收入户老赵,则成了远近闻名的“制茶专家”。
靠着桑叶茶这项“清香产业”,老赵的家底又逐渐厚了起来。眼看着孩子年近30岁,是时候娶妻生子了,老赵去年一下子拿出8万元给房子做了装修,曾经嘎吱作响的木窗,统一换成了断桥铝落地窗,阳光洒在地板砖上,让屋内一下子亮堂了不少。按照习俗,新人婚礼上,要请双方父母喝“改口茶”,老赵说,这茶就用二站村的桑叶茶,“我亲自炒!”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