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十年新玉树】群才仁:我们住进新村 过上好日子
来源:    时间:2020-04-28    作者:

震后重建的玉树市甘达村藏族特色村落(央广网发 资料照片 群才仁供图)

震后重建的玉树市甘达村藏族特色村落(央广网发 资料照片 群才仁供图)

  央广网玉树4月15日消息(记者张雷)2010年4月14日,一场7.1级的强烈地震将青藏高原的青海玉树夷为废墟。距离城区20公里的甘达村240户、960人,有210户牧民房屋倒塌,40人死亡,100多人受伤,全村1万多头牛羊,3000多头丧生。

  群才仁现在是玉树市甘达村党支部书记,10年前,他是甘达村四社社长。地震发生时,群才仁家的房屋被震塌,但全家人只有妻子受了轻伤。

  地震发生后,群才仁带领村民展开自救,救援队伍也很快到来。受伤牧民被送到西宁、格尔木和邻近的甘肃、四川的医院治疗。几天内,村里搭建起200顶帐篷,无家可归的村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甘达村党支部书记群才仁(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甘达村党支部书记群才仁(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政府送来了救灾款物,保障群众灾后生活。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人士送来了捐款以及食品、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

  群才仁负责社里的钱物分配,他清晰地记得,当时给受灾村民按每人每天17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费,共发了7个月。另外还不时给大伙发放大米、面粉、青稞、清油等,村民生活们衣食无忧。

  群才仁告诉记者,震后不到一个月,重建工程就启动了。新村选在距离原来村子2公里多的215国道旁、河边的山坡上。统一规划,每户房屋面积80平米,还有0.5亩的院子。

  仅用了半年多,219套藏式民居便建成了,新村道路、水电、垃圾房、公厕等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一应俱全,形成错落有致、依山傍水的美丽藏族特色村落。当年11月入冬前,200多户牧民陆续就住进了新房。

  甘达村原本只有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牲畜损失,使一些村民家庭面临因灾致贫的危险。为了帮助村民增加收入,2010年5月,村里建起了甘达利众专业综合合作社,全体牧民加入,抱团取暖。

  2011年,群才仁当选为甘达村村长。政府和企业为甘达村合作社注入320万元启动资金,群才仁与大伙商量,用一部分资金购买了1辆装载机、2辆货运车、5辆大货车,投入玉树市重建工程。当年劳务和工程收入200多万元,村民拿到了价值50万的粮油分红。

  2012年,随着灾后重建工程相继完工,工程设备和车辆过剩。合作社将1辆装载机、5辆大货车转让,留下2辆货运车跑长途运输挣钱。

  2013年,合作社将部分经营收入,加上政府、企业援助的资金,在215国道旁建起一排平房,开设超市、粮油店、牛羊肉奶店、蔬菜副食品市场和冷库等,靠商贸经营为合作社带来收入。后来又开办了青稞等农产品加工厂、民族服装店、宾馆、餐厅、农家乐,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的生计问题,村集体和全体村民每年都能有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2017年,群才仁被任命为甘达村党支部书记,他的干劲更足了。

  群才仁发现,村里一些老年人和妇女没有事干,便想开发一些能在家里干的手工活。他想到藏族群众家里点的酥油灯都要用灯芯,但是灯芯不好买,就把村里的老人集中提来培训,把原料发给大家,拿回家制作灯芯,合作社负责销售,村民的老人们每个月最少的收入也有一千多元。

  群才仁还发动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在家里加工制作藏族民族服装、服饰和民族手工艺品,放到合作社的超市里销售,妇女们不误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小孩,在家就把钱挣上了。

  合作社的项目越来越多,村激励和村民的收入逐年提高。2017年、2018年,村里的贫困户陆续脱贫,2019年全村整体脱贫。2019年,全村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不到2000多元增加到6000多元。

  甘达村村民都过上了好日子,村民们始终存着一颗感恩的心。今年春节过后,湖北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村民们自发为武汉捐助了5.5万多元。

  群才仁告诉记者,去年他家年人均收入达到了一万多元,孩子们工作的工作,上学的上学,生活越来越好。他今后的任务主要是带领全村村民,都能过上越来越好的好日子。

震后甘达村民房重建(央广网发 资料照片 群才仁供图)

震后甘达村民房重建(央广网发 资料照片 群才仁供图)

甘达村村民住进新房(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甘达村村民住进新房(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震后甘达村建起了合作社(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震后甘达村建起了合作社(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甘达村合作社展厅(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甘达村合作社展厅(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