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丹寨:千亩扶贫茶园赶采春茶 助贫困村民就业
眼下正是南方明前茶采摘期,贵州省丹寨县1000亩扶贫茶园的春茶陆续采摘,制茶企业也纷纷复工复产,组织当地贫困村民进入茶园赶采春茶。 在贵州省丹寨县的扶贫茶园里,百余名茶农正挎着小竹筐穿梭在茶园中,按照一芽一叶标准,娴熟地采摘今年的第一批春茶。
-
辣子村的路通到“心头”
从贵州剑河县城出发,车子沿着水泥路缓缓前行,弯道一个接着一个,短短6公里路程、走了约30分钟后,记者来到辣子村。 这是一个被大山拥抱的苗族村寨,299户1507人全是苗族。走进村里,只见一栋栋吊脚楼立在茂密的林间,刚翻过土不久的田里,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
贵州思南:以前“山里忍”,现在“山里能”
以前一年四季刨土地,天时好才吃得饱,现在我们这些老家伙还能打工挣钱,一个个都有能耐了。64岁的张庆会从农民变身产业工人,似乎还有些不适应。 阳春三月,在武陵山深处的贵州省思南县许家坝镇中药材种植基地,白芨、石斛大棚里一片忙碌景象。来自坑水村的
-
贵州发放12亿元支持12县区脱贫攻坚
新华社贵阳3月26日电(记者李黔渝、李凡)据贵州省财政厅发布,贵州近日对9个深度贫困县和3个剩余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已摘帽县(区),按照每个县1亿元标准,一次性补助12亿元,支持脱贫攻坚。 贵州省要求,补助资金由9+3贫困县区统筹安排用于脱贫攻坚,并要求其
-
贵州铜仁:“留雁行动”助脱贫
何止方便,简直方便太多了。谈起回乡就业的体会,杨林笑道,这里离家近,亲戚朋友也在这里上班,不像以前在深圳,孤零零一个人。 今年32岁的杨林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瓮溪镇余林村人,常年在深圳从事手机组装工作。今年过完春节后,受疫情影响,杨林不能按时
-
贵州“六步战法”巩固“摘帽县”脱贫成果
对于深度贫困村甘塘村的233户群众来说,这些年生活中的新鲜事可真不少: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孩子上幼儿园有校车接送、网上购物都能送到村里来最近还给每家每户装上了分类垃圾桶,有保洁员专门收集处理垃圾。 以前是人畜同居、猪粪遍地,现在村里的垃圾都要
-
天然“宝贝”促增收――贵州锦屏县培育扶贫产业见闻
刚刚摘帽出列的贵州省锦屏县,随处可见村民劳作的场景,各类扶贫产业从少到多到大,一些天然宝贝通过结构调整变为支柱产业,带来了增收希望。 传统林区写活林文章 春分时节,在锦屏县林区,林下产业渐次铺开。林下,种下的淫羊藿、白芨等中药材以及樱花、楠
-
贵州农村“危改”让群众过上安居生活
46岁的罗运明终于开始谈婚论嫁了。 以前家里穷,房子烂,想谈女朋友,人家看不上。现在政府帮我建了新房,我正考虑结婚呢!站在家门口,罗运明笑着说,他打算跟相处了一段时间的女友出门打工,挣钱后回来结婚生子。 罗运明家在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
-
贵州省多举措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儿子上大学要用钱,到广东打上工就安心了。45岁的苗族妇女杨再源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钟灵乡寨稿村人,今年2月经过预约、登记、体检等程序后,她坐上锦屏县的包车到广东打工。在黔东南州,像杨再源一样坐着政府组织的免费包车、专列等去外省打
-
多重保障 不漏一人――贵州一个脱贫“摘帽”县的防贫机制探索
脱贫后如何巩固成效、防止返贫?贵州省江口县探索的防贫监测预警机制,集监测、预警、保障为一体,对重点人群进行动态管理、多重保障、重点帮扶,降低了返贫致贫风险。 立体监测动态预警 田间种苞谷,地里栽红薯,要想吃得饱,全靠天色好。一句口头禅,是过去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