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获全胜不收兵――辽宁走出“三色”脱贫路
13.25万人脱贫,128个贫困村销号,5个省级贫困县摘帽此间举行的辽宁省人代会公布了一份脱贫攻坚成绩单。这意味着这个老工业省份的贫困村全部销号,贫困县全部摘帽。 从产业扶贫造血解决两不愁,到政策扶持落实三保障,记者采访了解到,辽宁以别具特色的精准
-
广西深度极度贫困县集中力量打好“四大战役”
新华社南宁1月15日电(记者何伟)记者近日来到广西极度贫困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葛家村龙母屯,看到部分贫困户搬迁进城后,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许多贫困村民享受危房改造项目建造新房,整个屯像一个大工地。 龙母屯村民蒙健英家原来住的是木瓦房,梁柱不稳固
-
战太行:这条“天路”不简单
在太行山区山西省陵川县锡崖沟村的峭壁上,有一条被当地人称为天路的挂壁公路,公路全长7.5公里,从1962年开始修建,历时30年开凿建成。挂壁公路通车前,位于太行山深处的锡崖沟村村民前往县城要花大半天时间。如今,锡崖沟挂壁公路已成为距县城不到一个小时
-
楚雄州元谋县那能村:脱贫路上有花香
天然温室元谋,暖冬里艳阳高照。走进元谋县老城乡那能村,郁金香、火龙珠、洋桔梗争奇斗艳,帝王花、海星、勿忘我缤纷绚烂,情人草、水晶花、小葵花竞相开放虽已到严冬时节,这里却鲜花遍野,引人驻足。 过去,那能村委会虽然地处坝区,但村民主要靠传统种养
-
三峡库首脱贫记事
坐落于三峡库首的湖北省秭归县,以屈原故里闻名遐迩,但自古却是巴山楚水凄凉地。 曾经困顿于大山,如今迎来好日子。精准扶贫以来,秭归先后有72824人脱贫销号,贫困发生率从24.23%下降至0.09%,并于2019年4月脱贫摘帽。春节将至,记者走访发现,在生活转好
-
搬出来的好生活――山东黄河滩区迁建见闻
新华社济南1月15日电(记者邵琨)阳光斜射在客厅的茶几上,电视机前的几株绿植映衬着墙上的山水画。在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桃乡名郡黄河迁建工程安置小区里,68岁的刘圈村村民刘庆荣坐在沙发上,翻看着村庄曾经被淹的老照片,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们也能住上大楼
-
特色旅游助“中国东北极”脱贫“加速度”
近年来,我国最北省份黑龙江依靠地缘和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打造两座金山银山。其中,东极抚远、北极漠河分别因地理位置最东、最北备受青睐,火火的旅游市场不仅盘活了地方经济,还带动一批贫困户加速脱贫步伐。 在我国版图的最北部,漠河市紧邻中俄界江黑龙江。
-
脱贫户李元青:“第一次用工资买年货,感觉咋这么好”
黑龙江省泰来县平洋镇平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元青,接过400多元工资,格外高兴。春节临近,她准备去镇上超市购买年货,称五六斤肉、买2条鱼。 2019年半年就挣了约2000元,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挣的工资买年货,感觉咋这么好!李元青高兴地合不拢嘴。过去这个家
-
“要脱贫就得努力干”
闽宁协作是我国东西扶贫协作的典范之一。在新春之际,记者走访了部分在闽就业的宁夏贫困户青年,感受到了他们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火热激情。 窗外晨曦微露,行驶了一夜的K475次列车依旧况且况且向西奔驰。郭博博和王飞两位列车员动作迅速地整理行李架、拖扫
-
重庆黔江:“扶贫工坊”劳动忙
1月14日,在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土家十三寨西兰卡普扶贫工坊,员工在编织西兰卡普。 1月14日,在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土家十三寨西兰卡普扶贫工坊,员工在编织西兰卡普。 春节将至,西兰卡普扶贫工坊的员工抓紧编织西兰卡普的手提包、家居装饰品、围巾等特
条件筛选